第6章 儒家“大同”思想與歐洲空想社會主義(1 / 1)

中國儒家有關社會思想的論述和主張,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與西歐與俄國的空想社會主義相比,誕生的時間早、經曆的時間長,對古今中國的影響恒久深遠。

歐洲空想社會主義理論晚至19世紀方才提出,而早在兩千多年之前,中國儒家業已提出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是對世界精神史乃至社會主義思想史的貢獻。儒家社會主義在中國具有深遠的影響。它是曆朝曆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儒子農夫的共同願景。它如一條紅線貫通中國曆史,幾乎與任何一次社會改革發生過思想連接,對任何一次農民戰爭產生過精神影響。它最後彙入近現代思潮,為探求真理的先進中國人施行思想“洗禮”。龔自珍的經世理論、洪秀全的“天朝田畝製度”、康有為的大同思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一概留下儒家社會主義的鮮明印跡。毋庸諱言,這個“主義”也為馬克思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準備了天然的親和條件。

儒家社會主義對中國思想史的貢獻,在於提出大同思想的同時,創發了小康社會理論。“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誌焉。”“未之逮也”,孔子確認自己所在的社會遠沒有到達“大同”境界。這樣的社會孔子沒有看到過,什麼時候實現,也沒有具體的時間表。然而“有誌焉”,孔子保存著這份理想,矢誌無變。孔子也承認,即使“小康”社會,也同樣沒有實現。顯然,“大同”社會是理想社會,小康社會是現實的社會;“大同”社會是社會發展的高端階段,小康社會是社會發展的低端階段;“大同”是目標社會,“小康”是過渡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