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儒學的創建與百家爭鳴(1 / 1)

一、王官與儒

儒都是些古代的知識分子,在夏、商、西周各代,知識分子集中在史官,或者叫王官。

儒的原始含義是指周代學校裏的教師。

在西周,由於“學在官府”,也就沒有私家著作;知識被奴隸主貴族所壟斷,而且知識與宗教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

由於戎狄的入侵,迫使周平王東遷洛邑,在此過程中,王官流入一些諸侯國或失散於民間。

而在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還可以找得到。這些記載都說明了西周至春秋由“學在官府”而下到民間的實際情況。

二、孔子大辦私學的傑出貢獻

由“學在官府”到王官下到民間,在這個過程中,私人講學的興起,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孔子就是在私人講學中最有貢獻者。他首倡“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打破了過去隻有貴族子弟才能受教育的等級界限,使“學在官府”的局麵被打破。可以說孔子是學術下到民間的具有劃時代意義和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他教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的賢才有七十二位。他們分散在各諸侯國,成為各個方麵的有用人才。孔子創建儒家學派,正是依靠他的這些弟子作為骨幹而形成的。

三、儒家創建於魯國的曆史背景

儒家學派為什麼會誕生於魯國呢?首先還要從魯國的曆史背景來看。因為“學在官府”至學術下到民間的過程中,魯國有特殊的地位。由於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周成王對魯公的恩德十分感謝,他使魯國在諸侯國中獨占極為特殊的地位,讓魯公分享隻有天子才能享有的祭祀天和祖廟的特權。因此魯國有“天子禮樂”,(《史記·魯周公世家》),而且還有附庸小國和太祝、太卜、宗人、太史等官職,也有服用的器物、典籍簡冊,卿、大夫、士等百官和宗廟祭祀用的禮器。這就使得魯國文化比其他諸侯國都更繁榮昌盛。當周平王東遷,文化典籍大量散失,魯國在文化上的優勢就顯得格外突出,從而有《左傳閔公元年》記載:“周禮盡在魯矣”這樣的感歎。正因為如此,魯國便具備了產生儒家的良好條件。而孔子正是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思想文化巨人。加之魯國朝野文化素質普遍較好,所以孔子大辦私學,向他學習的人相當的多。孔子的聲望也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在孔子創建儒家學派以後,魯國就成為儒家的大本營。莊子還說:“魯多儒士”。即是說魯國的儒者數量相當的多。又說魯“舉國而儒服”。這雖然有點誇大其辭,但也確實反映了魯國儒家勢力之太。

四、儒家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的影響

從孔子創建儒家以後,它在思想文化領域裏就居於獨領風騷的地位。因為老子雖然比孔子早,但是他著的《老子》一書,流傳並不廣,在當時的影響不大。

而從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角度看,最先與儒家爭鳴的是墨家,而墨家的創始人墨翟則是從儒家分化出來的。當然儒墨之爭的發展,加上稍後楊朱學派的興起,楊墨兩家都把矛頭指向儒家。因此,孟子不得不起來反對楊墨兩家。由於儒家在楊墨兩家的攻擊之下有不支之勢,因此才有孔子的弟子子夏開始從儒家中分化出來,轉向法家,而由子夏的弟子李悝創建了法家,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繼孟子之後的荀子,因為長期居於戰國中期齊國的稷下學宮,他吸收了諸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而他的弟子韓非和李斯則成為法家的重要人物。由此看來,先秦時期的儒家對百家爭鳴的影響也是十分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