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南北朝隋唐儒學對佛教的批判和改造(1 / 1)

佛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宗派。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來,逐漸有所發展。到南北朝時,玄學雖未中斷,但因為玄學流於空談,不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逐漸失去發展的市場,而為佛教的發展創造了機遇。唐代以後,佛教的勢力更有發展,武則天時一度定佛教為國教。佛教的宗派主要有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唯識宗和祥宗等。其中以法相唯識宗的思想體係最為完整和細密。而禪宗則是最為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因此在這裏要作介紹。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儒學與佛教的關係是較為複雜的,既有矛盾和鬥爭,又有調和、吸收與融合。大體上經曆了東漢、三國、東晉的儒佛調和,南北朝、隋、唐初儒學對佛教的批判與鬥爭,中唐以後儒學對佛教的吸收與融合三個階段。當然這樣的劃分並不是絕對的,其間仍有互為交錯、比較複雜的情況。比如以批判、鬥爭為主的南北朝、隋、唐初這一階段,就有隋代王通的儒、釋(佛)、道“三教合一”之說。

在中國,佛教是外來文化,但它的產生時間與儒家的創建大體同時。兩者有一些共同處,比如都以人為研究對象,注意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強調道德修養,並通過修養的途徑以達到最高的理想境界,從而形成各自的人生哲學體係。

另一方麵儒學的一些有名學者看到佛教有可以利用的地方,並不完全反對佛教。何承天、範縝、韓愈對佛教的批判。在儒學對佛教的批判和鬥爭中,何承天、範縝、韓愈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