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源遠流長:中國與普大(1)(1 / 3)

普林斯頓大學為世界培養了眾多的精英。中國與普大淵源已久。那些在普大閃亮的中國人名,不僅給普大掙得了國際榮譽,也為中國人帶來無比的自豪和榮耀。

8.1 華羅庚在普大的四年

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家華羅庚出生於江蘇金壇。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應蘇聯科學院邀請去蘇聯訪問3個月。同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並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50年回國,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等職。

華羅庚曆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數學競賽委員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副主任、副院長、主席團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係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華羅庚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複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與教授工作並取得突出成就。20世紀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曆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裏問題的結果做了重大的改進,至今仍是最佳紀錄。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把數學方法應用於實際,篩選出以提高工作效率為目標的優選法和統籌法,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華羅庚同誌是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是蜚聲中外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複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麵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

華羅庚先生作為當代自學成長的科學巨匠和譽滿中外的著名數學家,一生致力於數學研究和發展,並以科學家的博大胸懷提攜後進和培養人才,以高度的曆史責任感投身科普和應用數學推廣,為數學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付出了畢生精力。

美國著名數學史家貝特曼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的院士”。

8.2 屈萬裏與楊振寧在普林斯頓

屈萬裏是國學大家,被譽為“台灣經學第一人”,楊振寧則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二人研究的領域迥然不同,但卻可以殊途同歸,誌同道合,二人在美國普林斯頓共事一年,並結下了深厚友誼,為我們留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生活片段。

1965年8月至1966年8月,屈萬裏攜夫人費海瑾女士應邀到美國任訪問學者,被聘為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普裏斯頓高深研究所研究員。而此時,楊振寧正在普林斯頓高深研究所工作。二人同為華人,又都來自台灣,在學術界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同為擔任該所研究員,自然比別人多了一份親近。

在這個研究所裏,還曾經有一位比兩人更為顯赫的泰鬥級人物,這就是愛因斯坦。1949年到1955年,楊振寧和愛因斯坦在這裏共事6年,而且,二人同住在梅塞路,愛因斯坦門牌112號,楊振寧283號,相距步行僅需5分鍾的路程。楊振寧自1949年就在該所做研究工作,研究領域是物理學,特別是相對論,而愛因斯坦正是靠相對論一舉奠定自己地位的。1950年,該所所長歐本海默曾對當時在美的胡適預言:“不出十年,他(楊振寧)必定能成為一個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果然,1957年——愛因斯坦去世後兩年,年僅35歲的楊振寧和同為華人的李政道就一起登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台。而他們之所以獲此殊榮,正是因為糾正了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錯誤。

在屈萬裏《楊振寧二三事》一文裏,這樣描述他對楊振寧當時的印象:“瘦小的身材,聰明的麵貌,兩眼炯炯有神,對人謙遜有禮,平時則沉默寡言,談學則滔滔不絕。”楊振寧雖然是研究物理學的,屈萬裏卻對他在中國傳統美術、文學、考古方麵的知識大為驚歎。楊振寧的研究室裏,自然都是物理、數學類著作,而他家的書房裏,卻大多是美術、考古方麵的書籍。有一次,楊振寧突然問屈萬裏:“中國古代飲酒的爵,我所見到的,都是把子在右邊,有沒有在左邊的?”這個小問題,還真把屈萬裏這個研究古代民俗的大人物給問住了。屈萬裏反問:“你怎麼會想到這個問題呢?”楊振寧笑答:“三句話不離本行。我是研究相對論的,我注意到我國的很多事物都是對稱的,因而想到爵,是不是也對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