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源遠流長:中國與普大(2)(3 / 3)

經鄒至莊如此“間接”培養的英才,有謝丹陽(現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經濟係教授)、陳鬆年(現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係教授、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兼職教授)、許小年(現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等等。

8.6 吳國楨:第一個留學普大的中國人

1923年,年僅20歲的吳國楨轉往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麵試時,教務長看到麵孔孩子氣的吳國楨說:“年輕人,你還沒有成熟。”才氣橫溢的吳國楨回答說:“先生,依照年齡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本身就是一種不成熟。”教務長聽罷無言,立即錄取了吳國楨。

1926年,吳國楨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後,起程回國。不久,吳國楨步入仕途,開始其將近三十年的宦海生涯。

吳國楨早年先後入南開中學、清華大學學習,畢業後赴美留學,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曆任湖北省財政廳長,漢口市長,重慶市長,國民黨政府外交部政務次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部長,上海市長(1946.2~1949.3)。曾任蔣介石秘書。1949年4月去台灣,曆任台灣省“主席”、“行政院”政務委員。因與台灣蔣家父子政見不一,1953年5月“請假赴美”,從事教育與著述。

1914年,吳國楨考入天津南開中學,成績優異。很快就與年僅16歲的周恩來結為金蘭之交。他曾加入周恩來為會長的“敬業樂群會”。該會宗旨是:“以智育為主體,而歸宿於道德,聯同學之感情,補教科之不足。”吳時任該會童子部部長。周逝世後,吳在美甚為哀痛。1982年,得長婿從中國帶來與周恩來結拜兄弟時之照片,其心中有感,特作詩雲:七十年事,今又目睹。結為兄弟,後來異主。龍騰虎變,風風雨雨。趨途雖殊,旨同匡輔。我誌未酬,君化灑土。人生無常,淚斷沙埔。表達了對這位60餘年前同窗摯友的深深思念,也對其未能在有生之年與周恩來重逢而遺恨終生。

周恩來與吳國楨,對於中國20世紀的這樣兩個人物,用吳國楨夫人黃卓群女士的話來說是“同窗不同路”。“同窗”指周、吳兩位是當年南開極要好的中學同學。“不同路”是指他們兩人在政治上的分道揚鑣。周恩來固可不說,如果開一份吳國楨的簡曆:南開畢業考入清華,清華畢業負笈北美。北美五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係哲學博士。歸國後投身政治,加入國民黨。曾任蔣介石侍從室秘書,後任漢口市市長。抗戰爆發,任陪都重慶市長。光複後接連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上海市市長。去台後又官拜“台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這樣一個“芝麻開花”的履曆和中共領袖之一的周恩來自然是“道不同”了。盡管後來(1953年)吳國楨和一手提拔他的蔣介石也割袍斷義,離台赴美,在北美痛揭蔣氏父子的黨國體製,但這並不意味他反蔣就認同周。作為一個有著留美背景的自由主義者,他反蔣就是反專製。因此,從他一生看,他反蔣(後半生)同時也反共(一生),但並不反周。非但不反,“道不同”卻“相與言”,而且私誼長存。

吳國楨的仕途生涯可謂一帆風順,曾做到中國最大城市上海市的市長。國民黨敗退台灣時,吳國楨也攜家離開大陸去了台灣,並繼續在台灣官場中任職。後來,由於與蔣氏父子產生矛盾,1953年5月,吳國楨夫婦離開台灣飛赴美國,並最終在美國定居。吳國楨從此在美國開始了一種新的學者生活。

1950年8月7日時任台灣省主席吳國楨的頭像曾經刊載在《時代周刊》的封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