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了解朱之瑜的教育思想。朱之瑜,字魯嶼,又做楚嶼,號舜水,浙江餘姚人。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他重視教育與環境的影響作用,主張實理實學,批評程朱理學,抨擊科舉取士。
明朝末年,貢生出身的朱之瑜痛心國難,曾輾轉參加海上的義師,反抗民族壓迫。後來迫於形勢,從61歲起至逝世為止,定居日本,他在日本授徒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他的著作見於《舜水遺書》。
朱之瑜服膺孔孟儒家,並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但能自抒己見,批評程朱。朱熹高談性理而抨擊陳亮的事功觀點,朱之瑜則主張為學當有實功,有實用;格物致知要與事功統一起來,不應專在研究理學方麵下工夫。他重視那些能夠“經邦弘化、康濟艱難”,堪作表率的“巨儒鴻士”,而鄙視那些隻會注經釋傳、無補時艱的腐儒,更貶斥那些溺於科舉製義,奔兢利祿的文人。
關於教人之道,他認為有一定不易者,有因人而施者。“學問之道,貴在實行”;“立誌當如山,求師當如海”;這是一定不易者。因弟子“資性”之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並予以不同的啟示,朱之瑜這是因人而施者。他重躬行實踐,卻不廢讀書,因為書能益人神智。
對於讀書之法,他則認為讀史應先於讀經;史書文義較淺,於事情又近,於事理吻合,讀之易懂。這些都表現了他著重實功、實用的精神。
朱之瑜終其一生把反抗民族壓迫的思想傳播到海內外,這對後來的反抗清王朝運動,有所啟示。他的學和藝也有益於中日文化交流。他的著作見於《舜水遺書》。
朱之瑜在教育方麵的特點是什麼?
朱之瑜在教育方麵的特點是視中外為一體,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樂。
他僑居日本20多年,接受的弟子不斷增加,並曾公開講學。他向日本弟子表示,“不佞於中夏四國,本來一體為親,凡遇英才,樂於獎進。”門弟子今井弘濟和安積覺所撰《舜水先生行實》,記載了日本的碩儒和學生,時常登門求教,以及朱之瑜相與“討論講習,善誘以道”的情景。
在講學中他一方麵肯定日本“才賢秀出”,可以為孔、顏,為堯舜;另一方麵,他指出日本崇信佛教,聖(儒)教未興,存在問題。依他看來,日本建國的大本在於敬教勸學,施政方麵當務之急在於興賢育才。他所提倡的忠君愛國思想,對於日本後來“尊王一統”的事業有一定的影響。朱之瑜“自幼食貧”,多能“鄙事”。他傳藝傳道,誨人不倦,又以“開物成務,經邦弘化”勉勵日本弟子,表達了他的育才觀點。
朱之瑜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麵?
為學重實際效用和事功,反對“專在理學研究”;強調知識應從生活實踐中求得;重視史學,認為“經簡而史明,經深而史實,經遠則史近”,與黃宗羲、顧炎武相似。其教育理論除一般儒者所談“性”“經世致用”外,具有愛國與睦鄰相結合特點,強調國運興衰與教育興廢相關,認為教育作用在於培養人才,改變社會風氣,為國家持久繁榮昌盛創造條件。其學術思想對當時日本和後來明治維新有很大影響。
大開眼界
現在餘姚龍泉山南坡有朱舜水先生故裏碑亭。1982年5月,為紀念朱之瑜逝世300周年,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日本朱舜水紀念會於龍泉山西坡建朱舜水先生紀念碑,沙孟海書,碑北建舜水亭,周而複題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