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巧遇(1 / 3)

一行三人,漫步在臨安大街小巷之上,已是華燈初上的時分。

隋唐之前的朝代,在都城的設計上,都是將商業街區與居民區分隔開來,便如唐代的東西二坊,甚至有唐一代,還規定所有城、坊、市門必須在日落之時即行關閉,城市裏普遍實行夜禁,連燃燭張燈也有限製,雖在少數幾個商業繁盛區也有夜市,但也不過是達官豪吏們縱情聲色的場所。

然而自大宋立國以來,在開國太祖趙匡胤的主持下,東京皇城的設計,卻一開始便打破這這種街市分隔的局麵。

便在皇城內院的大門之外,便是一排排的歌樓酒肆,夾雜著官員們的館舍。自西漢以來,一直被各朝各代立國都時奉為規範的那種“方軌十二,街衢相經;廛裏端直,甍宇齊平”的格局已不複見,代之而起的是隨街設坊,麵市建屋,寬敞的青石大道直通向城市的各個角落,所有的街區不再封閉禁足。從皇城大門外開始,道路兩旁一杆杆高挑的燈籠,引導著人們通向各處繁華的夜景,直至天明。哪怕夜半三更,也不會出現道路漆黑難行的問題。

這是曆史上第一個屬於市民自己的夜市,聽不到巡城官吏的喝斥,看不到怒馬甲胄的將軍,尋不著拖朱曳紫的宰相樞密,路兩旁的店鋪,為了招攬顧客,打出來的招牌奇形怪狀,有的尤如木雕凶神,有的尤如山水國畫,甚至連喝賣東西的腔調都著許多講究,例如中瓦街前的“點茶婆婆”,那叫賣香茶異物的聲音,錯落有致,響徹行雲,常常招來無數人圍觀,形成臨安城內一道獨特的風景。

臨安城裏的男男女女,穿戴得衣錦雲霞,自由自在地漫步於這人類有史以來最為繁華的城市夜景之中。

戴著人皮麵具,化妝成一個麵目普通的白衣中年文士的趙匡胤,在包大仁與展昭的陪同下,信步行走在熙來攘往的人流之中。

臉上的人皮麵具,是展昭獻上來的,據說出自於隋末一代機關巧器大師魯妙子之手,戴在臉上,絲絲合縫,毫無半分不適之感。

他望著臨安城繁華夜市的景致,心裏不由得感慨萬千。

對於眼前的一切,他有著比任何人都要深刻的體悟。

畢竟臨安城一切建構,盡皆仿造汴梁東京而來,而北宋的都城汴梁,卻是出於他自己的親手設計。

早在剛剛登基開國之時,他就希望自己的治下,出現這樣的景致。

他出身市井,起自草莽,再不願意看見自己治下的國度,如以前的朝代一般,隻有少數豪門大族才能享受歌舞晏飲的樂趣,而占人數最大部分的廣大民眾,卻隻能終日因守在孤燈茅舍之中。

這再不是世家大閥的天下,惟天下眾生之樂,方可成就君王之樂。

隻是他從來沒料想到自己有一天能親眼目睹這樣的市民生活,真真切切地呈現在自己麵前。

然而這卻又不是自己一手營建出來的東京汴梁,自己創建的那個偉大的城市,至今仍然陷落在胡人北虜的手中。

“呯”地一聲輕響,又一朵絢麗的煙花,炸響在夜空中。

趙匡胤仰起頭,不由得有種恍然如夢的感覺。

一大隊伎藝女僮穿著紅黃生色的銷金錦繡衣,頭戴花冠,騎著高頭大馬,從臨安城的大街上策騎馳騁而過,並且不時在馬上飛彈跳躍,穿插於馬腹馬背之間,做出種種驚險的動作。

甚至她們之中有人拋飛四五把短劍,有個玩耍著幾團火球,卻盡皆圍繞在所策馬匹周圍,直如神仙禦器一般,盤旋不去,流光生色,端的奇妙無比。

在大街之上行走的人群,盡皆在馬隊到來前四散到路的兩旁躲避,又在馬隊通過之後,聚在背後拍手叫好,更有不少輕薄少年郎,大呼小叫地一路小跑緊跟在馬隊之後,搶著要把手中的寶具、果酒遞到那些女童手上,人數越聚越多,儼然成為馬隊之外的另一道風景。

走在趙匡胤身邊、原本有些愁眉苦臉的包大仁也不由得眼前一亮,在趙匡胤的耳邊說道:“宋爺,這可是全天下最有名的‘三月桃花’伎藝隊,終日穿州過省,巡回演出,聽說她們連在金國那邊,都有非常多的擁護者。這次也沒聽說她們幾時來到了臨安城,居然就讓我們撞上了,真是眼福非淺啊。”

趙匡胤卻還沉浸在方才那種奇異的情緒之中,有些木然地點了點頭。

馬隊轉眼即至,包大仁與展昭眼睛直直盯著這難得一見的伎藝表演,鼓著掌退到了一邊,卻渾未注意到趙匡胤還未曾回過神來,尤自站在原來的地方。

當前引道的一匹馬,馬匹周圍盤旋飛舞著數把飛劍,急電驚風般急弛過來。

馬上的騎士不提防仍有人不知躲閃,直直地撞向尤自站在路中間的趙匡胤身上。

四周的圍觀者不約而同地發出一聲驚呼,展昭口中呼嘯,騰空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