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親征(3 / 3)

包大仁皺了皺眉,正在考慮是否要冒大不韙去叫“醒”趙匡胤,耳邊卻忽然似乎聽到了一聲奇異的吟嘯聲。

他說不清那是什麼動物的叫聲,但隻覺得這一聲吟嘯似乎讓外麵的雨都頓了一頓,才接著往下流。

他搖了搖頭,想驅散自己的幻覺,這才發現那個兩天來不言不動的天子官家居然已經長身而起,正站在自己的對麵。

兩天不吃不喝,他的臉上卻似乎蒙上了一層玉一般的光澤,神光隱隱,叫人不敢逼視。

而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錯覺,他握在手中的那根長棍,居然也隱隱地泛著一層血光。

包大仁努力揉了揉眼睛,卻聽得趙匡胤開口問道:“這幾位大人來很久了?”

包大仁苦笑道:“還有何大人他們幾位,正在殿下等候。”

趙匡胤走到窗前,目光從他們身上逡巡過去,嘴角露出一絲安慰的笑。

大宋朝畢竟還有這些忠肝義膽的臣子,看來自己可以放心地把臨安交給他們。

他淡淡一笑,轉向包大仁:“你又怎麼看?”

包大仁昂然說道:“臣也認為陛下此舉過於冒險。”

趙匡胤微微皺眉說:“哦?你也對朕這麼沒信心?”

包大仁搖頭道:“臣認為陛下應有必勝的把握!”

趙匡胤看著他,嘴角露出一絲笑:“怎麼說?”

“直覺”,包大仁一笑:“這是臣的直覺,陛下絕不是喜歡做沒有把握的事的人。”

趙匡胤饒有興味地說道:“那你還覺得朕不應去?”

包大仁說道:“自來天子當以平治天下為己任,而非爭一時一地之勝,否則要那幾員虎將何用?何況眼下朝中秦氏一黨,尤未盡去,陛下若冒離京城,萬一生出變故,卻又如何收拾?而且戰場之上,形勢千變萬化,陛下若萬一……萬一……”

他頓了一下,苦笑道:“我大宋朝,萬萬冒不起這個險啊!”

趙匡胤緩緩點頭:“你說得很有道理!”

包大仁眼光一亮:“陛下……”

趙匡胤卻先出口截道:“但朕卻還是必須去!”

包大仁困惑道:“為何?”

“因為你不懂”,趙匡胤轉過身去,冷酷如磐石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因為你不是皇帝!”

帝王心術,不是包大仁與這些臣子可以明白的。

他從來就沒有想過,在這次要讓嶽飛領軍出征。

一方麵是因為,作為個人,他絕對相信嶽飛的忠心,

然而作為帝王,他卻必須考慮到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以嶽飛的戰績,若是再立戰功,天下軍士,勢必隻知有嶽飛,而不知有朝廷。

而且,任何一個國家,也決不可以將勝利的希望,隻放在一個將軍身上。

尤其是嶽飛在立儲一事上如此堅持的態度,自己一直沒有弄明白理由。

而另一方麵,秦檜也是一個自己必須考慮到的重大問題。

秦檜朝會之後的這段日子以來,平靜得有些異乎尋常。

如果他想有什麼異動,現在絕對是最佳的機會。

大宋真正具有影響局勢能力的大軍,盡皆與金兵糾纏於邊境。

而臨安戍衛部隊,又盡在秦檜手上。

是以以嶽飛在軍中的威望,在這樣的時候,把嶽飛留在臨安鎮守,比之自己呆在臨安,可能還要更加安全。

以嶽飛、秦檜同知國政,正好在臨安城內形成了一個互相均勢的平衡。

自己必然會騰出手來收拾秦檜的,然而那卻必須在逐退金人之後。

再者說,他深深地明白,嶽飛、韓世忠包括劉琦與吳璘,他們認同了自己,但卻不可能對自己服氣。

自己這個不肖子孫趙構,若不是因著皇族血脈坐在這張龍座上,休想能教這些個絕代虎將俯首稱臣。

然而他卻不是趙構,他是趙匡胤。

他要的不隻是認可,他要的是這些名將真真正正發自內心的崇敬與畏服。

他要的是自己能如臂使掌地使用調遣這些蓋代名將,而不是依賴於這些名將。

更何況,在趙匡胤的心裏,一直激燃著一種深深的驕傲。

誰說斯情斯景之下,隻有嶽飛,才能盡敗金人,還我故土?

在以前,或許這樣的說法沒有錯。

但現在絕對已經不一樣了。

因為自己已經來了。

當自己來到這個天下的第一天開始,這片天地內的名臣大將就注定要多出一個不可戰勝的對手。

若算上前世今生,他身登帝位已有十餘載,然而他的身體裏卻還是奔流著軍人的熱血,一種渴望縱橫沙場、千裏奔襲的熱血。

所以他也深深明白,要讓一個絕世名將對你真真正正地俯首稱臣,你隻有在戰場上表現得比他更強大,表現得比他更瘋狂。

所以他這次非去不可。

就以手中這八尺長棍,試一試天下英雄。

手中的蟠龍棒似乎也感應到了他的心意,“嗡”地一聲亮了一亮。

趙匡胤回過頭,看著正一臉駭然地望著自己手中蟠龍棒的包大仁,眼神裏露出一絲促狹的笑意:“來,我們來玩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