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言語謙和好處世,行為低調好做人(1)(3 / 3)

古人講“寬則得眾”,對人寬厚就能贏得眾人之心;現在我們講“寬以待人,嚴於律己”,說的是對他人要寬容大度,對自己要嚴格要求;佛家講“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意思是要寬容一切;民間講“宰相肚裏行舟”,說的也是待人處世肚量要大,對人要寬。如果能做到這些,相信你的好朋友就會“大排長龍”!

方圓結合乃修身處世之道

《菜根譚》上說:“方圓處世。”大家也許會奇怪,方與圓隻是幾何圖形而已,怎麼成為處世之道了呢?其實這是人們對方圓的人格化演繹。為人處世,無非三種情況:或方,或圓,或兼而有之。方者,如那一代諫臣魏征;圓者,有如那和珅之流。

大千世界,有方有圓。可有關方圓的人,卻是從古至今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在充滿矛盾的現代社會裏,那極其方正之人,往往在社會中碰得頭破血流,尚不知做錯了什麼;而那些圓滑有如潤滑劑之人,看見權貴就逢迎,看見倒黴的人就幸災樂禍,卻不知天有不測風雲,有朝一日那倒黴之人重登高位,卻又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由此可見,方或圓都隻是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卻絕不是為人處世的好方法。方有剛有棱,易傷害他人和自己,圓則有柔有韌,尚不可全盤否定。因此,在如今這樣人事紛繁的社會裏,方圓結合,剛柔相濟,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周總理不正是一個剛柔並濟的人嗎?他運用此道修身、治國、平天下,贏得世人衷心敬仰,他的外交水平令世界各國讚歎不已。

所以方正之人要學會心平氣和地看待世界,溫和地與人相處,因為凡事物極必反,方正之人的衝動、孤傲、不容置辯,亦可能不為他人所接受,很難與這個社會相融;圓之人,要學會真誠地看待世界,坦誠地與人相處,否則,別人則對其處處疑慮,處處設防,難以和人推心置腹,魚水相融。隻有將方與圓完美地結合,剛與柔靈活地運用,做起事來,才能事半功倍。

黃炎培曾說過:“事繁勿慌、事閑勿荒,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而這其中的“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八個字是指中國舊時的銅錢,中間有方孔,也就是如果認為這是真理,是絕對正確的事,就應像錢中的方孔那樣方正,應該堅持,然而對人的態度,就應和若春風,也就是要“圓”。但是這裏所謂的“圓”卻不是“圓滑”。在原則上必須要像“秋霜”一樣的嚴肅。在待人處事上,則應像“春風”那樣和氣。也就是說“外圓”就是“和若春風”的智慧;“內方”是“肅若秋霜”的原則。或者說“內方”是根基,沒有這個前提而隻講“外圓”,最終會流於圓滑世故。那原本是方是扁的坯子,不知要經多少打磨和曆練才能造就出圓的外殼,個中滋味也隻有您慢慢品味了。

例如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它是把紀曉嵐與和珅的矛盾深刻暴露。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是”?什麼是“非”?卻因有乾隆做第三者,又是一位皇帝,他們才仍能和平相處。世上大量的人和事之間,常有很難調和的矛盾,所以做人處事就需要“方圓之道”。

不與人爭最穩當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誅藏,不可使人易知。不與人爭不是躲避和退縮,也不是消極怠工,而是一種經風曆雨之後的曠達與沉穩,寧靜與淡泊。

正如一些智者,足不出一城,身不離一域,而知天下,指點江山。故愚蠢的人越善良,就越有傷害;邪惡的人越智慧,就越有禍災。有才能的人錢財太多,就會消磨他的誌向;愚魯的人錢財太多,就會增添他的過失。

有些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常常喋喋不休,嘮叨不止,殊不知這樣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點。處在尷尬情況下,與其聒噪不停,甚至說錯話,倒不如保持沉默。宋代詞人黃升在他的詞中這樣說:“風流不在談鋒盛,袖手無言味正長。”這是不無道理的。

莊子曾經說過:“大辯不言,至人之用心若境,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意思就是,最有口才的人,往往表現在善於閉著嘴巴不說話。其心像鏡子一樣明亮,雖然清晰地映照著事物,卻由任何事物來去而不加以迎送。因此能夠自若地應接事物而不勞心神,最終戰勝事物而自己卻無任何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