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老子的強弱觀正是建立在這種“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或者說強弱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基礎上的相對強弱,而不是先驗的絕對的強弱。而建立在這種相對強弱觀基礎上的柔弱必然勝剛強的理論,則當然是完全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觀點。因為按照這種相對強弱觀,當然隻有弱才可能轉化為強,不能轉化者即不是弱,反之亦然。或換句話來講,一種按某先驗或絕對標準似乎已經很強的東西,隻要它還能轉化為更強,那麼它相對而言就仍舊是弱,而不是真強,等到它是真強了,那麼它也就隻能向弱轉化了。所以,老子基於這種相對強弱觀推論而來的知雄守雌、堅守柔弱的結論和處世之道,其實也就是說要大家始終堅持和努力做到“柔弱微細生之徒”而永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做一個形弱實強者,而不是要大家甘當一個絕對或真正的弱者,因而這當然是完全正確的處事與處世之道。
但並不是說弱者一定能轉化為強者,強者一定會退化為弱者,而是說,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事實上,如上所述,老子堅守柔弱的處世與處事之道,也並沒有要大家明哲保身、當真實弱者的意思,而隻是要大家始終堅守“柔弱微細生之徒”之道,永遠保持蓬勃朝氣、青春活力和由弱到強的發展勢頭,當一個永遠形弱實強者而已。而追求形弱實強,這其實也正是老子處世之道的精華所在。
人的一生中,會經曆很多不同的事情,很多不同的遭遇。大事小事,都會遇到,都會麵臨,人們往往隻顧盯住大事而忽視小事的存在。“陰溝裏翻船”、“十年打雁,最後卻被雁啄了眼睛”,說的或許就是這樣的道理。走了很多路,爬了很多山,涉過很多河,最後,遇到一棵小草,被它劃破,感染,過敏,忽視,拖著,病菌侵蝕身體,最後死亡。例子雖然誇張,但也不是完全無稽之談。
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戰役不勝枚舉,如田單破燕巧施火牛陣、長勺之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等。同樣,自古以來,以少敵眾,以弱勝強的故事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因為弱者與強者相遇,看起來理所當然是一場勝敗已分的戰爭。但,當弱者以一己之力戰勝強者的時候,會帶給人們驚喜,而人們也渴望這樣驚喜。自然,人們就會把弱者奉為經典,視為典範。在人們的追捧之下,弱者慢慢地成了所謂的強者。後來,這個強者孤傲了,自我了,於是,他的命運似乎也是注定被另外一個弱者滅殺掉。這時,人們不會來追逝這個強者的過去,隻會看到現在他下去了,從而去追捧另外一個新的一個弱者。
弱者,克了強敵,把巨大的困苦艱難消滅了,最終卻倒在了奉承這樣看似渺小的事情上,悲哉!所以,當人們麵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要自以為是地忽視對方,一個巨人可能會更多地引起人們的注意,一隻螞蟻可能讓人們視而不見,甚至是連視都沒有。最後人們抗擊了巨人,放跑了敵人,卻被毒螞蟻咬了,中毒而亡。
綿裏藏針是一種語言藝術,以弱勝強是一種戰鬥藝術。要知道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一時的勝利不叫做成功,笑到最後的才是成功。
大辯不言,故能勝物而不傷
一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言語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擁有好口才,能言善辯,應對如流,確實能夠展示自己的風度、才幹,獲得交往的預期效果。
但是,在許多場合,好口才卻不能派上用場,甚至還存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風險,對交往不利。這時,保持緘口不言——閉著嘴巴不說話,反倒更利於與人打交道,更能收到交往的預期效果。這就是不該說的場合。
一個人在情緒失控的場合下,任何情況的安慰都難以使當事人接受,不如等對方冷靜下來,恢複了理智,再同他交談為好。
有些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常常喋喋不休,嘮叨不止,殊不知這樣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點。處在尷尬情況下,與其聒噪不停,甚至說錯話,倒不如保持沉默。宋代詞人黃升在他的詞中這樣說:“風流不在談鋒盛,袖手無言味正長。”這是不無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