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曾經說過:“大辯不言,至人之用心若境,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意思就是,最有口才的人,往往表現在善於閉著嘴巴不說話。其心像鏡子一樣明亮,雖然清晰地映照著事物,卻由任何事物來去而不加以迎送。因此能夠自若地應接事物而不勞心神,最終戰勝事物而自己卻無任何損傷。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管是哪一種“說”——聊天、座談、辯論、詢問、質疑、發言、講課等,對言者來講,都是以聲音這一物質形式對聽者施加刺激。這種刺激被聽者感知以後,會迅速產生理解的反射,繼而作出決斷,促成自己應對的行為。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你有來言,我有去語”就是這種應對行為。於是俗話中就有了“聽話聽聲,鑼鼓聽音”之說。
反過來,交往之中如果本該說時卻偏偏不說,這就等於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完全掩藏起來,讓對方覺得莫測高深,也就無從產生理解的反射。並且還會讓對方在心理上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引起一係列的疑問和猜測:對方是默許、讚許、同情、反對、膽怯、恐懼、輕視、尊重、懷疑、動搖、鐵心、抗拒?由於對方不說,自己什麼都無法知道,於是引起自身的不安、惶恐、煩躁,導致自信的喪失,情緒的低落,意誌的動搖,鬥誌的銳減。
思想觀念的迥異,或追求利益的不同,往往在社會上形成一定勢力的團體或派別。這些團體和派別之間不時發生摩擦或爭戈,甚至是針鋒相對,你死我活的鬥爭。在這種複雜多變的形式中,要想盡可能地避於其外,就不能輕易地表露態度和心跡。否則,就很容易卷入其中,惹火燒身,自食後果。
因此,在特定的環境中,你完全可以不必說那麼多的話,用沉默表達的不滿,會讓對方感到不安,從而反省自己。通過這種毫不費力而又不傷和氣的方法來達到目的,是真正明智的選擇。
法國有句諺語:“雄辯是銀,沉默是金。”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有些時候確實是沉默勝於雄辯。與得體的語言一樣,恰到好處的沉默也是一種語言藝術,運用好了常會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適時的沉默像樂曲中的休止符,它不僅是聲音上的空白,更是內容的延伸與升華。它是一種無聲的特殊語言,是一種不用動口才的“口才”。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故作“遲鈍”未必不是聰明的做法,“遲鈍”的背後隱藏著過人的精明。有人推崇一種“大智若愚”型的藝術——意在活動時多聽、少說甚至不說,顯示出一種“遲鈍”。其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少開口不做無謂的爭論,對方就無法了解你的真實想法,你還可以探測對方動機,逐步掌握主動權。這時候的沉默,實際是“火力偵察”。
老一輩人總是諄諄教導我們:“話到嘴邊留半句,不可全拋一片心。”自古我們中國人就恪守著“言多必失,語多傷人”的古訓,把緘默奉作練達的安身處世之道。今天,我們也應謹記這些古訓,該沉默時一定要三緘其口。沉默,是一種態度;沉默,是一種特殊語言;沉默,也會為你贏得無數財富。
為人臣者不可才高蓋主
《詩經》說: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明哲保身”這句成語,原為褒義,指明達的人不參與可能危及自己的事。為人臣者,要想明哲保身,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為人處世之道,要精通明哲保身之術。過去的君臣關係如此,現在的上下級相處也一樣,你要懂得不可功高蓋主的道理,才能有明哲保身之智。
周宣王時,西北方和南方的一些部族經常進犯西周的領地。周宣王就派大臣尹吉甫和仲山甫一起往討。尹吉甫在和仲山甫共事的過程中,發現仲山甫很有才能,對周宣王赤膽忠心。對他十分欽佩。倆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次,周宣王派仲山甫到齊地築城,以防禦外族的進攻。盡管任務十分艱巨,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去了。臨行前尹吉甫寫了首詩送給仲山甫,讚美他的才能和道德。詩中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意思是說:仲山甫賢明智慧,明達事理,不參與可能危及自身的事。他日夜操勞,不敢懈怠。兢兢業業地效忠周宣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