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言語謙和好處世,行為低調好做人(3)(3 / 3)

尹吉甫是一位有威望的賢臣,深受百姓愛戴。後人譽為“文以服眾,武以威敵”,“事業文章,炳然千古”。死後歸葬故裏,墓在南皮縣城西4公裏的黃家窪村。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東巡至南皮,命吏部侍郎曹秀先致祭尹吉甫墓,並立碑以記。

清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大將年羹堯在鎮守西安之時,廣求天下之士,對成為自己屬下的,就給他們非常高的待遇。有一位叫蔣衡的文士,德才兼備,應聘前往。年羹堯甚愛其才,對他說:“下科狀元一定是你的。”

年羹堯說話口氣如此之大,正是倚仗他自己的功勞以及與皇帝的特殊關係。蔣衡見他剛愎自用,驕奢之極,就對他的一個同僚說:“年羹堯德不勝威,當今萬歲英明神武,年大禍必至,我們不可久居此處。”他的同僚不以為然,年羹堯的權勢正如日中天,多少人巴不得投奔到他的門下呢!

蔣衡不顧同僚勸阻,執意稱病回家。年羹堯挽留不住,取千兩黃金相贈,蔣衡堅辭不受,最後在年的堅持下,隻接受了百兩。蔣衡回到家不久,年羹堯果然就出事了,牽連了不少人。而年羹堯一向奢華,送人不到五百兩黃金的,從來不登記,蔣衡因此隻接受百兩之贈,從而確保自己平安無事。

從這個事例中不難看出,年羹堯的悲劇就在於他不懂得功高震主的危害,不明白一個人臣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明哲保身。而蔣衡就知道身處官場中,首先是要保護自己,明哲保身不是懦弱,而是智慧。

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明哲保身做得好的曆史名人很多,千古一相蕭何就是其中之一。蕭何一生謹慎,深諳明哲保身之道。漢朝建立,蕭何功勞無人能出其右。但是蕭何審時度勢,麵對多疑好嫉的劉邦,他收斂鋒芒,一連做了幾件事,讓劉邦對他放心,以保全自己。

第一件:“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諸王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

第二件:“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趙相國陳豨反,勾結匈奴,自立為代王。高祖劉邦自率軍征討,至邯鄲。劉邦翌年,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呂後用蕭何計誘殺韓信。劉邦聞知韓信被殺,拜丞相蕭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諸君皆賀,召平獨吊。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於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召平以為名也。召平謂相國曰:‘禍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軍,則上心說。’相國從其計,高帝乃大喜。”

第三件:“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相國為上在軍,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如陳豨時。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複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複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貨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

麵對不利的環境,“忍”和“退”都是必須的,是一種戰鬥策略,也是一種蓄勢。“大丈夫能屈能伸”,唯有保存實力,才能在有利的時機,因時而動,成就人生。所以人們推崇韓信的“胯下之辱”和勾踐的“臥薪嚐膽”,講究知難而退、審時度勢、韜光養晦、委曲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