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地低可聚水成海,人低則孚眾成王(2)(3 / 3)

人類社會主張互助互動,這也是人類進化的根本。實際上,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在實現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關係準則,隻不過許多人沒有想到這一層意義。

越是自私的人越難以成就自己,反而那種敢於付出和奉獻的人,卻能產生成就事業的智慧光芒。因為這樣的人既能涵蓋一切,又能承載一切,既能超越現實,又能成就現實;既能忘卻自我,又能成就自我。世俗觀念與空間觀念、時間觀念,是相對的、有限的。擁有超人智慧、超世智慧的人,他的世俗觀念與空間觀念、時間觀念,是絕對的、無限的。所以做人必須完成有限到無限的轉換。有,隻是有限的,相對的;無,才是無限的,絕對的。

能做到無我的人,也就無物,無一切差別觀念。能做到超越自我的人,也就能超越現實、超越世界,即超越現實生活,超越物質生活。因此無我的人,也就不會變成隻圖物質享受的享樂人生觀,自然能將精神滲透到無限的偉大之中。

謙虛的人才能成為受歡迎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想方設法要出人頭地,古時那些讀書人哀歎:“人不知而慍,不亦君子乎!”可見人不知我,心裏老大不高興,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有才華的人便言語露鋒芒,行動也露鋒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也有深藏不露的人,好像是庸才,胸無大誌,實際上隻是他們不肯在言語、行動上露鋒芒而已。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露鋒芒,便要得罪別人,這樣,別人便會成為自己的阻力,成為破壞者。

因此,一個人應對自身有個較為客觀的評價,實事求是,不貶低自己,也不抬高自己;既能堅持正確的觀點,又能虛心向別人請教。其實,隱藏鋒芒也可理解為我們所講的謙虛一詞。謙虛的人在交際應酬場合總是有許多朋友的,隻有謙虛的人才能成為社會交往中受歡迎的人。

而鋒芒卻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運用起來應該小心翼翼,“平時應插在劍鞘裏”。所謂物極必反,過分外露自己的才華容易招致對手的嫉恨和陷害,尤其是做大事業的人,更應該修煉好“藏露”之功。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自視頗高的人,他們銳氣十足、鋒芒畢露,處事不留餘地,待人牛氣衝天,有十分的才能與聰慧,就會十二分地表現出來,這樣的人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屢遭波折。

其實,隱藏鋒芒也是一項強化自己的學識、才能和修養的過程,有利於培養自己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的能力與技巧,是放棄個人的虛榮心而踏實走向人生旅途的表現。

孔融的例子就是證明。他是三國時代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剛直耿介,早年剛剛踏入仕途,就初露鋒芒,糾舉貪官,董卓操縱朝廷廢立時,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結果由虎賁中郎將左遷為議郎。後來在許昌,孔融又常常發表議論或寫文章攻擊嘲諷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楊彪因與袁術有姻親,曹操遷怒於他,打算殺他。孔融知道後,顧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見曹操,勸說他不要橫殺無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並稱:“你如果殺了楊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由於孔融的據理爭辯,楊彪才得免一死。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孔融知道後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們父子的譏刺,還問此事出何經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當時連年用兵,又加上災荒,軍糧十分短缺,曹操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連作書加以反對。對於孔融的一再與自己作梗,曹操心中是早有嫉恨的,隻因當時北方形勢還不穩定,而孔融的名聲又太大,不便對他怎樣。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麵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幹擾,開始對孔融下手了。他授意別人誣告孔融“欲規不軌”,又曾與禰衡“跌蕩放言”,罪狀就是孔融以前發表的關於父母子女關係的那段言論。這樣,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市,其妻子兒女也同時遇害。

正如《禮記》中所講:“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即使做出了一點成績,也認為很不夠,因而總是充滿了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