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別讓“手淫有害論”害自己(1 / 2)

心理谘詢室裏,一個一臉病態的男孩坐在我的對麵,幾次欲言又止。

他一定有什麼難言之隱。我努力平和著他的心態,排解著他的顧慮。經過較長時間的溝通,男孩才拿出了十足的勇氣。於是,斷斷續續地知道了他的故事。

我是高二的學生,18歲。我有一個羞於啟齒的“心病”。我對性方麵的知識有許多莫名其妙的好奇,剛知道一點就想入非非。我上初二的一天晚上第一次遺精了,那種特別的感覺,讓我晚上入睡前總要玩弄自己的陰莖,尋找那種感覺。這種行為經常地發生,後來知道這叫做手淫。我內心非常自責,感到自己是墮落了,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看到有的書上說手淫是很有害的行為,我就更擔心害怕,也感覺有時頭昏、眼花、耳鳴、心慌、失眠,整天精神萎靡不振的。我真擔心自己發育不正常,會給以後的性生活增添煩惱。我真的很恐懼,很痛苦。幾經猶豫還是來心理谘詢室找您。請您告訴我,手淫的人到底是不是道德敗壞了?手淫到底會不會有害健康?我怎樣才能戒除手淫?

男孩說完抬頭看我一眼,長出一口氣,又把目光轉向了別處,佝僂著身軀靜靜地等候,很有點反正吉凶難測豁出去的樣子。

“很感謝你對馬老師的信任。”我微笑著說,“單憑你今天和馬老師講述這個故事,就看出你不是壞男孩,而且也沒有什麼發育不正常。由馬老師看啊,你的恐懼和痛苦很有點‘自作多情’呀!”

男孩的眼睛一亮,隨後又露出疑惑的目光。

於是,我較全麵地談了關於手淫的問題。

男孩子手淫就是主要用手摩擦、刺激陰莖,以引起性快感或射精。手淫是對性衝動的發泄,是解決性欲求的一種方式,是沒有異性參與的自己發生的性行為。手淫往往開始於無意中玩弄生殖器,或衣褲太緊刺激生殖器後,發現這樣可以帶來性快感,又加上生殖器官和性腺發育成熟,性衝動強度增加,因而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自我的簡單而又能不為人知的自慰行為。手淫在進入青春期男性中,是一種極其普遍的行為。據美國性學家的一項研究報告,在美國,每個男子至少有一次以上的手淫紀錄。該報告同時指出,大約從12~13歲起,青少年的手淫次數就急劇增多,14~16歲時達到高峰,以後就直線下降,結婚後,手淫次數明顯減少。據波蘭性學家伊莫林斯基調查,93.6%的男孩和44.8%的女孩都手淫。蘇聯性學家科列索夫研究了世界各國的調查材料後認為,其他各國材料與伊莫林斯基提供的材料沒有什麼實際區別。我國目前雖然尚無這方麵的統計資料,但據專家推測,情況亦大致相同。很好理解,肯定有人因為心理壓力而隱瞞了實情,特別是女孩。就是說,實際情況要比調查的數字還要高。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手淫的確是很普遍的。

作為一種伴隨正常的性發育而產生的性活動,手淫隻要是適度的,可以認為是進入青春期後的男性的一種合理的解除性緊張的方式。科學家對有無手淫習慣的人進行大量對比研究後證實,是否手淫與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精神發育不全等心理疾患,與十二指腸潰瘍、支氣管哮喘等心身疾病均毫無聯係。研究還證明,青少年有無手淫,與其日後的智能、成就、社會適應以及性功能等也都沒有任何聯係。當然也談不上什麼道德敗壞。因為這根本不是道德範疇的問題。你已經進入青春期,體驗到了對性的關注,出現一些性幻想和手淫行為,都是很正常的。

但是,由於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不夠,由於談“性”色變的“遺風”,社會上至今還流行著一些聳人聽聞的“手淫危害論”,這就使許多有手淫行為的青少年陷入了恐懼、驚慌的境地,並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學習與工作。其實,手淫的害處不在於手淫本身,而在於從小受到“手淫危害論”的嚴重影響,即誤認為手淫是“犯罪”,是“墜落”,是“不可饒恕的惡習”,是引起各種嚴重疾病的“罪魁禍首”。正是由於這種錯誤認識,使一些有手淫行為的青少年往往陷入自責、恐懼和犯罪感的深淵而不能自拔。你的“心病”正是這樣。

聽到這裏,男孩深有感觸地點頭,臉上沒有了羞怯和難為情,而是一種自然專注地探求科學知識的神態。我繼續著這個話題:

“手淫危害論”有很久的曆史了。到今天仍有不少人深信不疑,甚至在一些青少年讀物中也可看到這類“手淫有害論”的說法。這是很可悲的事情。

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正如布爾諾博士1974年著的《心理學》教科書“性行為”一章中所說的那樣:“在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醫師以及其他從事精神衛生和身體保健的人員中,得到廣泛讚同的意見是:手淫既不是不正常的,也不是對身體有害的行為。”1991年在荷蘭召開的第十屆世界性科學大會確認:手淫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手淫不僅不會影響性發育,還是性心理和性生理成熟的一個標誌。

不少青少年常常談到手淫給他們帶來種種所謂“症狀”,其實,這絕不是手淫造成的,而是他們對手淫“危害”的恐懼帶來的焦慮,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於是便有了頭昏、眼花、耳鳴、心慌、失眠等一係列“症狀”。而那些視手淫為正常行為者,則不會出現諸如此類的“症狀”。他們會十分坦然地麵對自己的生理需求,把它掌握在一個恰當的頻率之下。但是,如果心態不平和不正常的話,就不會有這種效果,就會出現“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