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奇怪的女孩,告別奇怪的病症(2 / 3)

遺憾的是菲菲沒有如約來訪。不過之後的一個周六晚上她撥通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我推測一定是因為顧慮而選擇了電話溝通。可以減輕顧慮和壓力,這是電話谘詢比當麵谘詢的一個好處。果然,在電話裏菲菲繼續了她奇怪的故事:

您說的沒錯,我的心中有一塊很大的童年的陰影。我的毛病不是因為爺爺,是從小就有的。說來話長,希望您不要笑我。在我上小學二年級時,我姨母的公公曾經傷害過我。在我的記憶中,他用砂紙和鉛筆等學習用具誘騙我,讓我摸他的小便。大約兩次後,我覺得髒就再也沒有去。必須說明的是他沒有碰過我,隻是讓我摸他的小便。當時我雖然還是小孩子,但也知道不好看,就一直沒和家人說,連父母也沒告訴。就這樣,一天天,一年年,我走過小學,走過初中,很少想起這件事,漸漸地就像沒發生過一樣。為了美好的理想我努力學習,終於考入重點高中。

不知怎的,到下半學期一開始我就像變成了“神經病”,整天胡思亂想,一幅無精打采的樣子。我又想起了這件事,我覺得缺少了一份“純潔”,再也找不回的“純潔”,眼前時而浮現出當年那種情景。在我的記憶中他似乎沒有碰過我,但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心裏又感覺好像當時他與我接觸了。我就越想越怕。於是,自己偷偷跑到醫院去檢查。大夫說沒事,就是接觸過也沒事,因為我還小。後來我仍然不放心。又找過幾次大夫,都這樣說。後來我又告訴了我的同齡朋友,朋友也說沒事,不要去想。我不相信他們,認為他們怕我接受不了事實,在騙我。後來實在堅持不住了,終於告訴了媽媽。媽媽似乎不很在意,不知是不是裝給我看的。媽媽隻說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並答應我不去找那個人,也答應我不告訴爸爸。可是我還是不相信他們任何一個人,我覺得所有的人都在騙我,我總是想:如果真的沒事,那麼以後就可以快快樂樂了;如果有事他們都不說,生活就沒了希望……

馬老師,我將這件事從頭到尾詳詳細細地告訴了您,您也許能找出我的問題的本質原因。我想做一個“快樂天使”,我相信您,您一定要幫助我!……

果然,菲菲的強迫症源於早期性經曆的精神創傷。這一童年性經曆後來似乎忘記了,其實是藏進了潛意識之中。到了青春期,性意識的覺醒使她陷入了一個難以調和的緊張衝突之中:一麵有與男孩交往的感情需要,也許她正想交一個男朋友呢,一麵擔心自己的不“純潔”而不敢與男孩交往。一麵是想,一麵是怕,就是這樣的強烈的內心衝突和壓力導致了強迫症的發生。

那麼,菲菲的強迫行為和強迫意念和早年的精神創傷有怎樣聯係的呢?

當人在生活的某一方麵遇到困擾或壓力的時候,內心的衝突形成難以化解的心結,往往會轉化成某種強迫性觀念或行為,表現為與問題似乎不相幹的一些症狀上來。這在心理學上叫作置換作用,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製。比如,夫妻的關係障礙根源本來是性生活的不和諧,人們卻往往不知不覺中運用置換作用,使夫妻關係障礙表現為有關過日子的金錢方麵的強迫性爭吵。盡管雙方都意識到不要再為錢爭吵了,但就是身不由己地爭吵。而有些男孩女孩也往往把來自性困擾的內心衝突,置換為某種強迫性觀念和行為。菲菲就是運用了這樣的置換作用。她的心中有一種強烈的“自己不再是純潔的女孩”的“不潔感”,她非常想消除童年的陰影,消除內心的“不潔感”,於是在潛意識的作用下,她就身不由己地去撿拾清掃玻璃磚頭了,扮演了義務清潔工的角色,從而來抵消對“不潔感”的恐懼,進行心理自我防衛,維護心理平衡。就是說,她的撿拾玻璃磚頭的行為是一種潛意識中的應付“不潔”恐懼的替代性或象征性行為。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引起焦慮的對象和消除焦慮的方法,常常這樣地在潛意識裏置換之後以替代的或象征的方式表現出來,讓人難於發現問題的本來麵貌。至於她第一封信談到的爺爺的事,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歸因來尋求解脫又免於尷尬,再加上兩個角色具有相似性,於是,潛意識裏出現了角色替代。這叫作遮蓋性回憶。但她現在知道了,遮蓋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