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堅持自己,永遠不做大多數
青少年在成長道路上,會遭遇許多的不同意見,而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發揮逆向思維,堅持自己的個性與信念不動搖,不做大多數。
人出生時大抵都有自己的個性,或單純,或沉默,或張揚,各有各的特色,是區別於其他人的顯著之處。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融入社會,自己的獨特之處開始一點點磨蝕、消損,到最後,終於無可奈何地成為大多數中的一位。大多數者就是寬泛的態度秉承者,大家都折中地認為應該這樣,這樣是可以接受的,隻有這樣才不至於被詆毀、被謾罵。但是,這隻有使世上又多了一個平庸者。回想曆史,那些成就顯赫的成功者,無不是堅持自己個性的“叛逆者”。
世人皆知的科學家貝爾曾想:既然文字可以用導線傳送,為什麼聲音就不能傳送呢?他興致勃勃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幾位電學界人士,誰知卻遭到了冷遇。有的一笑置之:“小夥子存此幻想,實在是因缺乏電學知識。你隻要多讀兩本《電學入門》,就不會有導線傳遞音波的狂想。”有的還挖苦、嘲諷他:“電線怎能傳遞聲音?天大的笑話……正常人的膽囊是附在肝髒上的,而你的身體卻長在膽囊裏,少見,實在少見!”但貝爾並沒有因此而氣餒,他經過3年多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使神話中的“順風耳”首次變成了現實。
在門捷列夫發現化學元素周期律的前3年,青年化學家紐蘭茲,也曾在英國化學學會上指出:元素按原子量依序排列,會出現相同的物理、化學性質,結果引起會場上的哄堂大笑。
俗話說:“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能在無數人的否定中肯定自我的人又怎能不傑出?“三人成虎”,能在無數人的打擊中昂然挺立、堅持自己,逆其他人的眼光與評論而上,這樣的人又怎能不有所成就?
蒸汽機發明以後,人們都在試驗用蒸汽機代替人力或風力航行。富爾頓是美國貧苦農民的兒子,喜歡設計製造輪船,20多歲時,設想造出高速度航行的輪船。經過9年的試驗,造出“克萊蒙特”號,準備下水試航。在這以前,由於試驗屢次失敗,人們都不相信這次試驗航行會獲得成功,還把這艘船叫做“富爾頓的蠢物”。1807年8月17日,“富爾頓的蠢物”出現了。這艘奇怪的船,中間是機器房,安放著一個大蒸汽鍋爐。大煙囪正冒著煙,船的兩頭是客艙。富爾頓親自操縱機器,機器響了,帶動了許多船槳,劃著水,輪船前進了。“富爾頓的蠢物”變成了“富爾頓的勝利”。
有時候,流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因為流言而放棄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和想法。倘若哥白尼與伽利略在流言麵前,在他們被眾人稱為傻子的時候,畏懼退縮了,我們今天的科學世界會怎樣呢?人們還會知道地球是圓的,地球圍繞太陽轉動,而不是太陽圍繞地球轉動嗎?今日的科學就是建立在他們始終堅持自己的判斷的基礎之上的。
倘若哥倫布在整個歐洲的嘲笑與流言麵前,放棄了自己的判斷,歐洲人要在什麼時候才能知道新大陸的存在呢?
倘若費爾德在一條一條的電線在海中被破壞時,在他12年的嚐試沒有結果的時候,聽信了他的親戚所說的他是在浪費財產,將死於貧困,我們還會有今天的海底電纜嗎?
倘若費爾德相信了眾人所說的一隻船不能夠憑借充分的煤炭經過海洋,而放棄了自己的判斷;倘若貝爾在為電話實驗花掉了自己的最後一塊錢時聽信了眾人的話,而放棄了自己的判斷;倘若……
青少年朋友應該在這些前人的事跡中學習到這樣的道理:堅持自我,不做大多數,不隨多數人的眼光與評論而改變。置譏諷與嘲笑於不顧,逆流而上,堅持做那少數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