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2疑而後問,問而後知(1 / 1)

第五章2疑而後問,問而後知

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們要善於提問。隻有提出問題,才能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史坦尼斯洛是一個猶太人,他被法西斯納粹分子關進死亡集中營。他親眼目睹他的家人和朋友在這個集中營裏一個個死去,他決定要逃離集中營。

於是他就問其他人:“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逃出這個可怕的地方?”

盡管別人的回答總是:“別傻了,不可能的。”

他卻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他問自己:“今天,我得怎麼做才能平平安安逃出這個鬼地方呢?”他每天圍繞這個問題去找方法。

終於,他想到了辦法,那就是借助死屍逃走。在他做工的地方就有運屍車,裏麵有男人、女人的屍體,個個被剝光衣服。

這時他又問自己:“我得如何利用這個機會脫逃呢?”

很快,他找到了答案。大家收工忙亂之極,他趁機躲在卡車之後,脫下衣服,以飛快的速度,赤條條地趴在死屍堆裏,他裝得跟死人一樣,一動也不動。最後,他躲在屍堆裏逃出了集中營。

在集中營裏喪命的人不計其數,可史坦尼斯洛活下來了。原因有很多,可是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怎樣才能活下來”這個問題。

我們在讚揚某個人知識豐富的時候,總習慣於說他很有“學問”。“學問”二字,就是要既要有“學”,也要有“問”。有學,便是有學識;會問,則說明他能夠理清知識的線索,抓住關鍵,也說明他具有旺盛的求知欲,自然能夠促進自己的“學”。可見“問”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清代學者陳獻總結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而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對會提問的評價則更高:“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一個人在孩提時代總保持著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裏,他們對眼前的所見所聞都會覺得是新鮮的,時時充滿著驚奇,於是,好問成了孩子們的天性。青少年這種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他們勃勃生命力的表現,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也是一個創造型人才必須具備的品格。

如果養成不懂、不會,也不問的習慣,就會使自己所學知識的漏洞和薄弱環節日積月累,而到了考試時,往往就感覺到困難重重,無從下手。因此,學會對不知的東西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一種學習能力,也是一種質疑思維。

善於提出問題體現一個人的質疑思維。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能主動提出問題,首先說明他腦子裏裝著功課,裝著知識,同時又不滿足於已有的知識,總是對那些未知的領域保持高度的興趣與警覺。這隻有具備質疑思維的青少年才能做到;相反,缺少質疑思維的人,通常提不出自己的問題。因此,學會提問題是培養質疑思維的關鍵。

不僅僅是學習過程中,搞科學研究也要善於提問,能夠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往往意味著發明創造的開始,這是科學研究的規律。任何問題都召喚解答,解答的過程常常是提出創見的過程。一個科學問題的提出,體現出發問者運用已懂得的知識,從某個特定或新穎的角度上思考對象,探索未知的世界。瓦特發明蒸汽機,便是從他對蒸汽為什麼能頂開壺蓋的發問開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也起於他對蘋果落地現象的追問。正因為如此,愛因斯坦才會把提問看得比解答更重要。

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是“問號”,疑而後問、問而後知,善於發問才是學習的正確態度,因此,青少年朋友要培養質疑思維,就首先要善於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