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二)(2 / 2)

各人還隱隱覺得,張守仁如此的行事手腕,能力超卓,隻怕並不甘於居於人下。不過,他沒有實力自然不會造反,等有了實力,大夥兒隨他做了開國功臣,隻怕也是美事一樁啊。

自這夥軍官來後,倒也真的如張守仁所說。飛龍軍中,如得雙翼。有經驗的軍官,不是靠一時半會的培訓就能得到。總需要在戰場上廝殺多次,統管過下屬,才會有那種威儀氣度。幾十個軍軍充實到各處,飛龍軍的實力自然是迅速增長,比之以前人手不足的境況,強過百倍。

待到了四月中旬,眼見麥子已經開始全部泛黃,沉重的麥穗低垂下來。張守仁騎馬在山中繞了一圈,估算下來,今春收的麥子,足可養活大山內部的百姓,還可以足撐數萬大軍一年的用度。他敕令下屬的各級屯田校尉,抓緊準備人手,一則收取自己的麥子,二來隨時動員百姓,準備下山搶麥。

他自上山之後,隻是在山內爭奪權力,從未下山一次。因其所故,雖然偽朝知道有南方的宣慰使到了北地,後來卻是渺然無蹤。他們見的多了,也就渾然不當回事。倒是這大別山方圓這麼大,哪一年都經常有土匪下山搶劫,今天過了幾個月下來,居然沒有一次匪警,各地方官欣喜之餘,哪有人去管這其中是否有什麼深意,自顧自的向偽朝皇帝報喜,道是今年風調語順,連人和都有了,本朝興旺可待,當真是吾皇聖德動天,可喜可賀。

在這一派歌舞升平聲中,最為高興的,不是偽朝的皇帝,卻是蒙兀派駐東京的經略使,阿藍不答。

偽朝的皇帝,其實不過是個幌子。他居於東京皇宮之內,用度什麼的,全是由蒙兀人決定了,送到宮中,其餘的軍政財大權,全然在蒙兀的河南經略司手中。至於中原之外,由陝西經略、山東經略、河北經略等諸多宣撫或經略司來掌管。在蒙哥汗即位之初,原本的漢地經略大權,分散在蒙兀重臣手中。待蒙哥汗得了大權,為了收回漢地、中亞、波斯等地的大權,便派了自己的弟弟旭列兀到波斯,派忽必烈到燕京,總稱別失八裏、燕京、阿母河三大尚書府。忽必烈總領漢地後,即駐在金蓮河上遊,開設幕府,招募漢人書生做為謀士。他博采眾言,設立撫司,開設屯田,優禮漢族的大地主和軍閥。又統帥大軍,繞道吐藩,過大渡河,金沙江,直達大理,一戰而下。不殺不搶,在大理留下經略,將大理全境收入囊中,對大楚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

因其功高勢大,甚得蒙哥汗的忌憚。蒙哥得病後,立刻下令奪忽必烈的經略,重新安插自己的親信,令忽必烈到開平閑居,不準幹涉漢地行政。

他逝世後,原意讓阿裏不哥即位,怎奈忽必烈勢力已成,兩邊相抗不下。而忽必烈不曾動手的重要原因,也是因為河南經略,並不是他的下屬。

今夏大熟,阿藍不答興奮之極。這幾十年來,蒙兀貴族打下的江山,從東到西,上好的馬也要跑上半年。因為大汗空虛,蒙兀諸王和眾臣,都很撈了不少好處,什麼珠寶玉器不曾見過?可惜,因為從不重視中原漢地,殘酷的屠殺和破壞,使得中原再也難複當日的繁華。絲綢綿鍛少了,珠寶玉器收羅的差不多了,唯有糧食,是一年比一年少了。

原本,蒙兀人吃的是牛羊,喝的是馬奶,對農耕民族的糧食,很是不屑。但是這些年來,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能常年放牧的牧民越來越少,男子一出生,就準備將來長大要騎馬出征,蒙兀本土的遊牧業,越來越衰敗。隨便一個蒙兀人都有金銀珠寶,卻是換不來吃的。讓打仗的戰士或是貴族再去放牧,想想也是可笑的事。到得此時,漢地的糧食和牛羊,就成了供應整個漠北的強心劑。

這些年來,中原和陝西山東等地,對漠北的供應越來越多,漠北對整個中亞和漢地的需要也越來越強烈。把漢人殺光,把北方變牧場的呼聲,也越來越小。隻可惜北方殘破,任是曆代的經略使拚命搜括,也不能讓蒙兀的大汗和諸王滿意。

幸好,今年老天保估,中原各地風調雨順,麥子大熟。算起來,可以送往漠北的各種物資,要比去年高出兩倍,這教阿藍不答如何能不滿心歡喜。

況且,現下正是和林與開平之間較勁的時候。數十萬將士枕戈以待,需要的是什麼?自然就是自己手中的物資。他與忽必烈素來不和,這些東西送給眾人心服的阿裏不哥大汗,可不就是大汗正式即位前的重禮麼。

想到這裏,他滿身的肥肉都在顫抖。

坐在自己的經略府中,他發出一道道的命令。各軍、府、州,一定要盡速收割,借著糧食豐收,多養牛羊,好來供應漠北。待各種物資裝車之後,要迅速押運漠北,交割清楚。

“大人,開平的幕府傳來命令,讓咱們準備把秋收的麥子送往開平。還有,要把駐防在東京和揚州的大軍,也調往燕京方向。”

阿藍不答玩弄著手中碩大的扳指,喘著氣道:“四王子還真是好胃口。錢糧也要,軍隊也要。問問他,還有什麼要的,一起拿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