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的哈佛學子都深深懂得,不管是奧運冠軍,還是和我們一樣普通的大學生,隻要心裏有夢想,就是值得尊敬的人。有時候,夢想產生的力量可能連我們自己都無法相信,它會催使我們逾越困難,向著前方不知疲倦的奔跑!
學會更樂觀地去思想,去麵對困難
哈佛大學的克雷格·安德遜教授非常推崇這樣一種觀念:世上的事,隻有不斷努力積極去做,才有實現的可能性。悲觀消極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希望,隻會把我們推人失敗的深淵。如果你能改變你的思想,從悲觀走向樂觀,你便可以使你的一生發生改變。
你是否覺得一杯茶是裝著一半,而不是空著一半?你是否把你的視線落在油炸麵餅圈的圈上,而不是落在中心的圓洞裏?由於研究人員對積極思想所產生的力量進行了努力研究,這些陳舊的話題,現在已經成為科學性的問題了。
哈佛大學醫學院曾進行過104項科學研究工作,研究對象達1.5萬人。
研究結果證明,樂觀能幫助你變得更幸福、更健康,並且更能獲得成功;而悲觀呢?正相反,能導致你絕望、患上疾病和走向失敗。心理學家克雷格·安德遜說:“如果我們能引導人們更樂觀地去思想,這就好比是給他們注射了防止精神疾病的預防針。”
一位心理學家解釋說:“你的才能當然重要,但相信自己定能成功的想法常常成為決定你成敗的一個因素。”其原因是,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在遇到同樣的挑戰和失意時,各自采取的處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保險公司雇用了100名在應考中落選而在思想樂觀性上得分很高的人為營業員。這些人,在過去根本不可能被雇用,這次卻出乎意料,推銷成績比平均水平的營業員的成績高出10%。
他們是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呢?按照心理學家的說法,樂觀者成功的秘訣,在於他們的“解釋方式”。當事情出了差錯時,悲觀者傾向於責備自己,“我不善於幹這個,”“我總是失敗。”而樂觀者則去找出錯的漏洞。
若是事情很順利,樂觀者就歸功於自己,而悲觀者卻把成功視為僥幸。
克雷格·安德遜教授曾經讓一批哈佛學生打電話給陌生人,讓他們為紅十字會獻血。當他們打了一兩次電話而毫無結果的時候,悲觀的學生就說:“我幹不了這事。”樂觀的則對自己說:“我要換個法兒去試試。”
安德遜認為:“如果人們感到失望,那他們就不會去獲取成功必需的技能。”
根據安德遜的看法,自我感覺的控製,是成功的試金石。樂觀者感覺自己的命運是操縱在自己的手上,如果事情不妙,他便迅速采取行動,尋找措施,擬訂一個新的行動計劃,並且博采眾家之見;悲觀者則覺得自己處處受命運的捉弄,因而遲遲不肯行動,他認定了自己無計可施,因此也不向他人求教。
樂觀者會認為他們比既成事實顯現的還要高出一籌,有時,這種意會能使他們生存下去。匹茲堡癌症研究所的桑德拉·利維醫生對患有晚期乳腺癌的病婦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平常比較樂觀的病婦在接受治療後,病的複發周期維持得較長,這就是生存的最佳精神狀態。在一項以患早期乳腺癌的婦女為對象的試驗性調查中,利維醫生發現,悲觀的病婦病情發展要快一些。
樂觀的確不能治療不治之症,但可以防止普通的疾病。在一項長期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一批哈佛大學畢業生的健康史。他們在班級裏成績都是中等以上,而且健康狀況良好,然而其中有的人思想是樂觀的,有的人卻悲觀消極。20年以後,患有中年人疾病的,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和心髒病等,悲觀者的人數超過了樂觀者。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悲觀者無能為力的感覺會削弱人體自身的天然防線一免疫係統。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克利斯朵夫·彼得遜醫生發現,悲觀的人都不會很好地照顧自己。他們覺得自己很被動,不能承受生活的打擊,無論他怎麼做,都免不了生病和其他一些不幸的事臨頭。於是乎,他吃飯便狼吞虎咽,不講究營養,不做健身運動,不去看醫生,卻從來忘不了喝酒。
悲觀是一種不易更改的習性——一旦這不是絕對的。在一係列使人關注的研究中,美國伊利諾大學的卡羅爾·德維克醫生曾為一些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工作了一段時間,由於她幫助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改變了他們對自己的解釋方式,從“我是個笨蛋”改為“我沒有用功讀書”。結果,這些學生的學年考試成績都有了長進。
如果你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就要努力使自己變得樂觀起來。安德遜教授指出,按下麵的方法去做,你就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