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每年都有因為受不了學業壓力而自殺的學生。哈佛有一份讓世人羨煞的金光閃閃的文憑,同時,哈佛的求學生涯也被無數人喻為“煉獄般”的日子。為了減緩精神壓力,哈佛學生往往作出種種古怪而瘋狂的舉動。比如,不帶任何安全裝備,赤手攀爬校內高樓;狂歡晚會上,脫光了衣服赤身狂舞。
教育界的不少專家認為,在美國大學研究生院(特別是法學院和醫學院的研究生院)裏,研究生受到的壓力最大。他們須完成的科研項目難度偏高,且常須在孤獨環境中長時間地從事十分枯燥的實驗。他們須參加的考試項目與大學本科生一樣多,但求助途徑卻十分有限,尤其在心理上遇到問題時,更是常常處在孤立無援的境地。心理谘詢專家安·羅根指出,許多人還滿以為研究生年紀比本科生大,生活經驗較為豐富,所以不必再對他們有較多的關注,然而,實際上由於承受的學業和心理壓力都較大,他們同樣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幫助。
精神病醫生莫頓·斯爾維曼曾就研究生壓力過重問題進行過大規模調查,結果證實,美國每1萬名研究生中,自殺者高達74人,而老牌大學裏此比例還要高出1~2倍,原因很簡單,校方對學生要求更高,同時學生對自己的期望也更高,由此在心理上便往往不堪重負。
哈佛大學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指出,世界正麵臨精神病危機,這種疾病不僅損害人的健康,而且給商業經濟帶來巨大的影響。心理健康和商業經濟關係研究所負責人比爾·維爾克森說,抑鬱症是“公眾健康的頭號敵人”,“在今後20年裏,精神病,尤其是抑鬱症會造成更多人喪失勞動力,它所造成的危害比癌症、艾滋病和心髒病還嚴重”。
維爾克森在加拿大多倫多創立了心理健康與商業經濟關係研究所,他是這個研究所的總裁,也是擁有100個成員國的世界心理健康聯盟的高級顧問。維爾克森說,抑鬱症是世界上造成殘疾的主要原因:“患者不能按時完成任務,而且無法和同事建立良好關係,這些都是抑鬱症的症狀,但是通常被誤認為是態度問題,人們以為這個雇員不願意幹活,或者不願意接受調動,是個難以相處的人。”
維爾克森說:“你了解一下整個就業大軍,抑鬱症發病率很高,由此造成的產量損失、缺席、雇用替工的花費,還有暫時或者長期喪失的勞動力,隻在北美洲就造成每年6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據維爾克森說,如果再加上歐洲聯盟國家,抑鬱症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將增加到1000億到1500億美元。
哈佛大學、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最近的研究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全世界每10名工人中就有1人患有抑鬱症,感到焦慮、緊張或者精神崩潰。因此,對於每一個現代青年來說,都應該把學會自我釋壓、避免患抑鬱症當作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在應對壓力方麵,哈佛大學的教授為學子們提出了如下建議。
1.正確地麵對壓力
聰明的人會把壓力視為生命中的轉機或挑戰。如果你能接受這些挑戰,你會更加了解自己,也能培養麵對這些壓力情境的有益技巧,以免傷人傷己。另一方麵,你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更有信心麵對未來,迎接挑戰。
2.辨別輕重緩急
凡事都不要操之過急,也不要同時處理許多事情。為你生命中重要的事件排列順序,可以避免突發事件而導致的危機。掌握輕重緩急,讓你能正確對待潛在壓力的利弊得失。通常,較不重要的事件壓力比較少。
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來消除壓力情境,必須要先看這個情境對你長期和短期目標的關聯性有多大。如果你的目標過於遠大,就會容易遭受種種壓力,因為輕重緩急由你控製,所以,你也能控製大多數生活中所產生的壓力。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辨別輕重緩急,提高辦事效率,便能對日常工作和學習得心應手。
3.保持適度的彈性
了解你的目標和工作的輕重緩急有助於緩解壓力。但是,如果過於擇善固執,反而會助長壓力的產生。天有不測風雲,當你碰到突如其來的壓力,要將其視為成長的機遇,而非破壞的來源,並勇敢地接受它。
不要認為自己的想法或感覺一定是正確的。避免舊調重彈、翻老賬、遷怒別人,也不要埋怨老天爺對你如何不公平。要相信,生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你要善用天賦的權力與能力,盡量保持客觀,心胸開放。不要對別人抱有太高的期望,要積極通過自身的努力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