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利用正確的人生態度掌控命運(5)(2 / 3)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裏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他稱之為“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是“虛無主義型”;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的人,既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不幸的是,據本一沙哈爾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屬於“忙碌奔波型”。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一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裏,晃動著許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他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和老師都誇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已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沒有痛苦,就不會有收獲。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激動得落淚。他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卷土重來。他擔心在和大學同學的競爭中,自己不能取勝。如果不能打敗他們,自己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學4年,蒂姆依舊奔忙著,極力為自己的履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於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係,這樣幹,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當然,他也有開心的時刻,在加薪、拿到獎金或升職時。但這些滿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經過多年的打拚,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他曾多麼渴望這一天。可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卻沒覺得多快樂。蒂姆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當偶像,來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於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幹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他盡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呆就是幾個鍾頭,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擔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厭倦。

做“忙碌奔波型”並不快樂,做“享樂主義型”也不開心,因為找不到出路,蒂姆決定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但他的孩子們怎麼辦呢?他該引導他們過怎樣的一種人生呢?蒂姆為此深感痛苦。

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那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一沙哈爾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是這樣的:假如孩子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獎勵;如果員工工作出色,老板就會發給獎金。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標達成後,人們常把放鬆的心情解釋為幸福。好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後的幸福感就越強。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不等同於“幸福”。它隻是“幸福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