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許多美國的中學生不好好念書,成天忙著參加各種活動,這也為他們畢業後盡快適應社會、更好地發展自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關鍵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情感智慧
某天下午,紐約天氣潮濕陰沉,令人鬱悶不適。哈佛大學的丹尼爾·戈爾曼教授上公共汽車準備回旅館時,中年司機麵露熱切笑容,向他問好。
“您好”中年司機說,他向每一個乘客都這樣打招呼。
公共汽車在市內交通繁忙的街道上慢慢前行,這位司機不斷聲情並茂地介紹:那家商店正在舉行驚人大減價……這所博物館有精彩的展覽……
下個街區那家戲院剛上映的電影你們聽說過沒有?乘客下車時,人人都不再繃著臉孔。司機大聲說:“再見,祝你今天過得開心!”大家都報以微笑。
這件事刻印在戈爾曼教授的腦子裏已將近20年,他認為這位司機是公交係統中真正的狀元。
戈爾曼教授研究的另一個青年賈森則和這位司機則迥然不同。賈森是某高中的優異生,立誌要進哈佛醫學院。有一次,這個男孩在物理測驗中隻拿到80分,他覺得可能影響到他實現進哈佛的夢想,便帶了一把切肉刀回學校找物理老師理論,爭執時,他刺傷了老師的鎖骨。
這男孩顯然天生聰穎,怎麼會做出這麼沒理性的事呢?答案是:智商高並不代表一定能夠取得傑出成就。心理學家認為,你是否能出人頭地,智商隻起20%的決定作用,其餘的80%來自其他因素,包括戈爾曼教授所提出的“情感智慧”。
以下是戈爾曼教授總結的情感智慧的一些要素,以及促進這種智慧的方法。
1.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即某種感覺一產生,你就能覺察到,這種能力是情感智慧的主要成分。對自己的情緒了解得比較清楚的人,善於駕馭自己的人生。
要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首先需要認識自己的直覺——神經學家安東尼奧·達梅斯奧在他的著作《笛卡兒的謬誤》中所謂的“身體標記”。直覺會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例如,給怕蛇的人看蛇的照片時,即使他們嘴上說不覺得怕,放在他們皮膚上的傳感器卻會探測到汗,而出汗是焦慮的表現。就算隻是把照片在他們眼前一晃,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看見的是什麼,一樣會出汗。
隻要努力練習,我們就能對自己的直覺有更敏銳的覺察力。例如,有個人遇到了不如意事,懊惱了幾小時,他也許不知道自己急躁不安,直到有人提醒,才訝然發覺。要是他能覺察自己的反應,就能盡早控製自己的情緒。
情緒上自我覺察的能力是培養情感智慧的另一項要素,那就是趕走壞心情。
2.駕馭心情
跟好心情一樣,壞心情也能為生活增添趣味,形成一個人的性格。關鍵是必須保持平衡。
我們情緒激動時,往往不能自製。但是我們能決定讓這種情緒左右多久。心理學家黛安·泰絲訪問過400多名男女,問他們用什麼方法擺脫惡劣心情。她這項研究——以及其他心理學家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教人如何驅走壞心情。
大家都想避免的各種心情之中,憤怒似乎最難應付。公路上有輛汽車突然插入你車子前方,你的即時反應可能是心裏暗罵:“這混蛋!差點就撞到我!我可不會讓他就這樣跑掉!”你越這樣想就越生氣,可能因而失去理智,魯莽駕駛。
怎樣才能使自己息怒呢?有一個怪論說,發泄能令你覺得舒服些。然而,研究人員發現這是最糟的做法。勃然大怒會刺激腦部的喚起係統活躍起來,令你怒氣更增,而不會平息。
比較有效的方法是“重新評斷”,即自覺地用比較積極的角度去重新看一件事。
就以你正在路上開車正常行駛,一個突然插入你前麵的司機為例,你可以告訴自己:“他也許有急事。”泰絲發現,這是極有效的止怒方法。
另一個有效辦法是獨自走開,去讓自己冷靜下來。如果你氣得已無法清醒地思考,冷靜一下尤其有用。泰絲發現,大部分男人出去開車兜風之後,就能恢複心平氣和——這個事實也使她領悟到駕車時須更加提防別的司機。另一種比較安全的方法是運動,例如,去散步一段時間。無論你用哪一種方法,切記不要再去想那些令你生氣的事,你的目標應是把心思轉到別的事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