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評斷和轉移心思這兩種方法都能助你減輕抑鬱、焦慮和怒氣。此外,深呼吸和冥想也是對付壞心情的犀利武器。泰絲還說:“祈禱也能緩解不好的心情。”
3.自我激發
有建設性的自我激發——即鼓起熱誠、幹勁和信心——是爭取成就所必須的。專家對奧運選手、世界級音樂家和國際象棋大師做過研究,發現這些傑出人物有個共同特征:能激發自己苦練不輟。
悲觀的人遭人拒絕時,可能自怨自艾,很快放棄;而樂觀的人把失敗歸咎於客觀環境而不是他們自己,從而激勵自己繼續努力。
你為人是樂觀還是悲觀,也許是天生的,但隻要肯努力與練習,悲觀的人就能學會思想開朗。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如果你一發現自己有消極、自暴自棄的思想就把它控製住,你便能把情況重新評斷,覺得還不至於太糟。
4.控製衝動
能否自我調節情緒的一個要素,是要能夠為了達到目標而抑製衝動。
抑製衝動的能力是可以鍛煉出來的。當你麵對誘惑,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了你的長遠目標,例如,減肥或考取醫學學位。這樣你就比較容易自製,不會受那些容易使你偏離主要目標的誘惑了。
5.人際關係
與同事、情人、朋友或家人相處,鑒貌辨色、善解人意是很重要的。
我們經常在幾乎不知不覺中發送或接收情緒。例如,有人對你說“謝謝你”,從他的態度,你會感覺到他是正在打發你走、或真正感激你、還是隻不過在敷衍你。我們越善於從別人發出的信號辨別這個人的感受,便越能控製自己發出的信號。
美國兩位心理學家羅波·凱利和珍妮特·卡普蘭在貝爾實驗室裏做的研究證明了良好的人際關係技巧多麼重要。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不是工程師就是科學家,在學術智商測驗中得分都很高,可是他們之中有些入出類拔萃,有些人卻碌碌無為。
為什麼會這樣?原來,那些表現突出的人都人際關係良好,交遊廣闊。凱利發現:“表現平庸的人遇到技術上的困難時,會打電話向各方麵的技術專家求助,然後等他們回音,卻往往等不到,徒然浪費時間。而成就傑出的入卻很少遇到這種情況,因為他們平時已經建立了可靠的關係網,當他要找某人,總是很快就有回音。”
這個事實再一次證明:一個人是否能出人頭地,最關鍵的是情感智慧,而不是智商。
重視研究能力,隨時提煉自己平時積累的專業知識
哈佛大學的學生被告知,要想在研究中獲得成功,就需要一係列與在普通課堂上做一個“好學生”截然不同的技能,不能隻會學習和做標準的練習題。在研究中,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發問,提出問題並自行解答,而教授們僅僅充當輔助者的角色。
有個正在準備經濟學畢業論文的三年級哈佛學生說:“我苦思冥想好幾個月,總算有一個想法了,一見教授,三問兩問就被槍斃了,還得重新來。在哈佛做畢業論文可不是鬧著玩兒的,教授一點兒都不含糊。博士研究生應該對知識提供原創性的貢獻。原創性的!哪有那麼容易!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需要4年才可以完成博士論文(外加兩年必修課,共6年)。”
在如此緊張的學習安排和教授對原創性的苛刻要求下,學生們往往傾向於尋求捷徑來完成畢業論文,並盡可能迅速得到一份好工作。他們經常問的問題是:“最熱門的研究領域是什麼?什麼樣的課題能幫我們獲得頂級大學的工作?”
格裏高利·曼昆教授是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的呢?他說:“我告訴學生,對於從事研究的人來說,這些都是不該問的問題。他們應該捫心自問,他們真正喜歡研究什麼?他們對這個世界觀察到了什麼?有何疑惑?什麼樣的課題令他們興奮?”
他將研究工作與其他職業區別開來,“做研究不像挖溝。一個人即使絲毫不曾喜歡過他的工作,也可以挖出一條很棒的溝。而相比之下,研究工作需要對所研究的課題有一定的熱情。熱情與創造力是攜手共進的,沒人能夠為今後求職的需要製造出這種熱情。”
同許多哈佛的經濟學教授一樣,曼昆無論在學術期刊領域,還是如《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這樣更為大眾化的新聞媒體上,都著述頗豐。他最有名的兩部熱門教材:中級《宏觀經濟學》和入門級《經濟學原理》,已分別被翻譯成15種和20種語言。其中入門級教材的影響更為廣泛,已在全世界售出數百萬冊。
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寫一本經濟學的介紹性教材呢?曼昆自1985年起作為助理教授在哈佛負責經濟學原理的教學。1992年,他接受了為其課程撰寫配套書籍的委托。在一篇回顧性文章中,曼昆寫道:“在從學校畢業多年之後,沒有什麼比執教原理『生課程更能使一個經濟學家不時想起他的領域中真正重要和令人興奮的東西了。我們在此提煉專業積累的知識,教育我們的同胞如何更好地認識我們所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