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注重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3)(2 / 3)

接下來的5年中,曼昆潛心篩選要寫入教材的內容,這一艱辛曆程直到1997年方告完成。他在其中集結了一批卓越經濟學家的觀點,如保羅.薩繆爾森、斯坦利·費希爾以及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曼昆的教科書與之前的入門級教材有何不同呢?首先,他通過更早引入供給和需求這對市場經濟的核心概念,並對其做出更充分的討論,使得“供給一需求”這一研究工具的作用更加突出。

其次,曼昆試圖在古典主義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理論間尋求新的平衡。他認為,0世紀80年代後期出版的大多數教材過於傾向凱恩斯主義,因此有必要加強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份量,對形成經濟狀況的長期力量給予更多關注。

這意味著,在經濟的實際量方麵,內容更多地涵蓋經濟增長理論,金融市場對儲蓄和投資的平衡作用,自然失業率的決定因素等;而在名義量方麵,對古典貨幣理論進行更多討論,例如,貨幣數量論和費雪效應(即財富效應)。

曼昆把著眼於長期的古典主義經濟學,放在凱恩斯主義理論之前作介紹,用儲蓄的增加對經濟的影響作為例子,可以說明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古典主義經濟學之間的差別。依照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更高的儲蓄率會降低總需求,導致更低的國民收入,因而儲蓄量其後就會下降;而相比之下,古典主義的增長理論認為,更高的儲蓄意味著更多投資,從而形成未來更大的資本存量以及更高的國民收入。

最後,曼昆做出很多艱難的刪改,使得他的教材適合學生閱讀。他不想用過多細節嚇住學生,而是著重強調那些基本原理。盡管如此,他的教材仍有775頁之厚,隻是相比其他動輒幹頁的經濟學原理教材而言,曼昆這本看起來的確很薄了。

他說:“(對我教科書的)評判最終不是來自我本人,市場反饋才是對此類事情的最佳評判標準,正如我教給學生的一樣。”依此標準來看,全世界數百萬冊的銷量就是他成功的證明。

當被問到成功的秘訣時,曼昆教授說:“當我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時,我讀了一本書,它展現給我幸福生活的秘訣:找到你所喜歡做的事,然後找到願意雇你來做這件事的人。”每當他麵臨下一步的選擇時,總牢記這個秘訣。因此,他拒絕了大多數來自編輯和會議組織者的邀請,除非他們的選題與曼昆感興趣並與著手的研究課題相符。“否則,我將難以愉快地寫作,並且很可能寫不出好文章。我搞研究的方法,就是首先確定我想要思考什麼,然後再看是否有人為我出版研究成果……對我來說,開始一項研究時,最重要的問題,是這個課題是否能讓我感到興奮。”

“大多數從事學術工作的人,出於對其研究題目的著迷,都是這樣做的,就是這個原因,使教授這一職業的工作滿意度在所有行業裏名列前茅。教授們尋找到了他們真正喜歡做的事,並且找到了為此付給他們薪酬的人——這就是大學。”

另外,曼昆鼓勵學生培養廣泛的興趣,因為“提出想法是研究過程中最難、最不可控的部分,而如果你的興趣廣泛,就會多少容易一些。”

“廣泛的興趣能帶給你更多成功的機會。”他將研究者和礦工做比較,“如果一名礦工能著眼更廣闊的開采場地,而非在同一地點重複勞動,他就有更大的可能發掘到金子。更重要的是,對一個題目的思考還可能引發對其他題目的想法。”

這恰為曼昆跨越經濟學眾多領域多樣化的研究成果做出了注釋。他強調:“這些研究並非是什麼重大計劃的一部分,任何時候,我都隻去研究當時使我最感興趣的東西。”

不管怎麼說,哈佛大學的學者都及其重視研究能力,他們隨時提煉自己平時積累的專業知識,作為學術成果,這對學生們產生了很好的影響,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有助於提高綜合素質

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指出,有些學生的成績糟糕得讓人頭疼,還有不少學生出現了下列兩種不良現象:

一是個別學生感到與其他學生的疏離。少數學生也許能體驗到獨處的快樂,但畢竟隻是少數。他們總是獨來獨往,既不參加任何課外活動,也不屬於任何學習小組。他們對付那些低分的招數,就是從教室到宿舍,關上門,獨自一人拚命熬夜,學習、學習、再學習。即使成績維持原樣,他們還是不肯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仍然日複一日單調地學習著,結果成績依然故我。更有甚者,幹脆放棄這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