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注重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4)(3 / 3)

他善於掌握信息,能準確分析行情是他極富操縱能力的又一方麵。在證券(股票)經營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充分掌握和利用一切有關信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把握住經紀金融的脈搏,正確加以分析,及時作出決斷:哪些可買進,哪些應趕快賣出才能賺錢。為此,他根據美國大型股票市場隻設在紐約、芝加哥和舊金山三地的十幾家全國性交易所的特點,通過專門途徑不時地掌握這十幾個交易所的行情,自己分析判斷,並根據“價格指數”作出決斷。正是這兩方麵的能力,使他逐步發跡成了華爾街的一位大亨。

實際上,裏甘並非技止於此。他曾說:“我從不認為自己會是一個好的業務人才,我是很蹩腳的經營者,而這不是一種婉轉的說法,我能理解業務如何進行,這使我很驚訝,因為我從未認為自己在這方麵有任何天資。另一件使我驚訝的事,是我把事情弄好之後所得到的滿足感。”

裏甘認為,在美國,了解經濟學的最佳途徑,是通過閱讀通俗刊物,而不是學術性的刊物。一個閱讀《商業周刊》、倫敦的《經濟人》、《華爾街日報》和《幸福》的人,是能夠很好的掌握這門學科的。

對於一個人來說,不能精通所有的學科知識,“博”是有限度的。但要能比較廣泛地掌握與他經營目標有關的政治、經濟、科技、管理和哲學方麵的知識,一直到天文、地理、曆史方麵的有關知識,學會和運用現代管理學中的係統論,信息論,控製論,技術經濟學和未來學等綜合性、邊緣性的學科知識。在開放條件下,還要懂得國際上的一套外貿經濟學問,並把它加以實踐,解決經營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萬事通曉的雜家,“萬金油”效用的通才。

哈佛大學的學者把裏甘的成功經驗概括為:“從博中求專”。這種經驗,對每個追求卓越的哈佛學子都應該有所啟示——知識“博”了,會拓寬一個人的視野,豐富他的頭腦;“專”了,會強化他的能力,增加他對勝利的信心。

掌握控製時間和充分利用時間的技巧

許多學生往往在剛剛升大學之後產生了不適應感。哈佛大學商學院的2000級學生約翰·布魯斯特曾這樣介紹自己的經曆和體驗——“我發現高中那套辦法到大學就失靈了。閱讀材料堆積如山,而且還得快速閱讀完不可。我真的對此準備不足。讓我吃驚的是,高中的學習內容我一學便會;可到了大學,就沒那麼容易了。我在大學,沒有個好開端,因為我確實沒能掌握一種係統的學習方法去對付大量的閱讀材料。我常常在某一學科上花費一大段時間,然後放到一邊,一個星期都不再管它,然後去學另一門科目,看一段時間後,又放置一個星期。所以,每門課的學習都缺乏連續性。這種做法給我自己帶來了麻煩,不過我最終找到問題的症結,這個學年,我就做出了改變和調整,每天都給各門課分配一些時間……”

為什麼很多新生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康斯坦斯·布坎南和來自4所大學的一些教師設計了一份詳細的問卷,對兩組大二的學生進行深入訪談。第一組學生在大一時,不論學業還是社會活動,取得的成績都很卓越;另一組情況相反,甚至非常糟糕。這項調查的目的在於了解每位受訪學生在新生階段如何看待高中與大學的銜接。

康斯坦斯·布坎南及其同事,希望能夠發現這兩組學生中間存在的一些重要差別。

調查者很快就發現差別的確存在,那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詞,但它是關鍵因素。在第一組學生的話語裏,那個詞時常出現;而第二組學生,也就是那些人校以來一直不順利的學生,就算給出提示,他們也不會說出那個詞。這個關鍵詞是什麼呢?它就是“時間”。第一組學生反映他們剛進大學時,就意識到必須考慮如何利用時間的問題,包括時間管理、時間分配,還要將時間視為一種緊缺資源;相反,第二組學生幾乎不提及與時間有關的這些問題。與高中時代相比,大學的學業負擔要沉重得多,每門功課都要布置大量的閱讀材料,的確讓人感到一種不可逃避的巨大壓力。因此,更有必要學會管理時間。但這不容易做到,需要一步步地來。

哈佛大學的學者指出,勤奮無非是多花點時間去做事,雖然一天隻有24個小時,但我們卻把很多時間用在了不必要的事情上,從耽誤了正事,這很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