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追求傑出的人都需要培養卓越的領導力(1)(3 / 3)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芝加哥一家報紙在一篇社論中稱亨利·福特是“一個無知的和平主義者”。福特先生不滿這種指摘,向法院控告這家報紙毀謗他的名譽。當法院審理這個案子時,這家報紙的律9幣要求福特先生坐上證人席,以便向陪審團證明福特先生確實無知。這位律師問了福特先生很多問題,試圖證明福特先生雖然擁有許多關於汽車製造的專業知識,但總的來說,他卻是一個很無知的人。

福特先生被問的問題很多,如“班尼迪特·阿諾德是何許人?”“1776年英國派了多少士兵前往美洲鎮壓叛亂?”……

對後麵的問題,福特先生回答說:“我不知道英國究竟派多少士兵,但我聽說,派出去的士兵比後來生還回國的士兵多很多。”福特先生對這種問題很厭煩,在回答一個特別具有攻擊性的問題時,他向前傾身,用手指著向他提問題的律師說:“如果我真的想回答你剛剛提出的這個愚蠢的問題,或其他問題,讓我提醒你,在我辦公桌上有一排按鈕,隻要我按一下,馬上就會有人來回答這些問題。請問,我身邊既然有那麼多專家能夠把我們需要的任何知識提供給我,我為什麼還要在腦子中塞進那麼多的一般知識?”

這種回答當然是合乎邏輯的,這個答案也使律師啞口無言。法庭上的每一個人也明白,這是一個有教養的人的答案,而不是一個無知者所能提出的答案。任何人隻要知道他在需要某種知識時,可從何處取得這種知識,以及知道如何把知識組織成明確的行動計劃,那麼,他就可以算是一個有教養的人。

亨利·福特在他的“智囊團”的協助下,掌握了他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從而使他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人物之一。

如今在哈佛攻讀MBA的學生,將來多會成為領導者和管理者,他們必須認識到,有效地組織和應用知識比掌握知識更重要——當然,每個追求卓越的哈佛人都應該盡早意識到這一點。

把合作能力當作一種生要的領導才能

被美國《時代周刊》譽為“思想巨匠”、“人類潛能的導師”,並入選影響美國曆史進程的25位人物之一的斯蒂芬·柯維是哈佛畢業的工商管理碩士(MBA),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銷售過億冊,並被翻譯成32種語言出版;他的《領導者準則》等書籍也引起了廣泛的影響,在哈佛師生中擁有眾多的讀者。斯蒂芬·柯維的最重要的領導者理念之一,就是“追求雙贏”。

“雙贏”是一種在所有人們相互影響中一貫謀求共同利益的心理狀態。

雙贏意味著,所達成的協議或解決辦法時大家都有益處,使大家均感滿意。如果達成雙贏的解決辦法,所有方麵都會讚成所作的決定,並有義務執行已確定的行動計劃。“雙贏”理論把生活視為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競技場所。多數人往往用兩分法思考問題:不強則弱、不硬則軟、不得則失。但是,這種思維方法是有重大缺陷的。它以權位為基礎,而不是以原則為基礎。雙方皆贏所根據的觀點是,每人都有眾多機會,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以犧牲或排除他人的成功為代價的。

斯蒂芬.柯維指出: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效地與人合作,善於團結人的人天然就是一個領袖人物。他能引導其他人進行合作,或者引導他們團結在自己周圍,完成一項共同的工作,他善於鼓舞他人,使他們變得活躍。

通過協作,他完成了單靠自己無法完成的工作。在協作下,以他為核心的這些人給社會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服務。

有些人天然是服從者,他們不知道一件事情牽涉的範圍有多大,不知道該如何麵對和處理棘手的問題。但他們也有與人協作的願望,隻是他們的協作是一種消極的協作。他們會說:“你看我適合幹什麼,隻要你安排了,我就會盡心去做。”所以,通過是否善於合作,可以區分出一個人是不是領袖人物。

領袖人物具有極強的號召力,能鼓舞並指揮他屬下所有的人員獲得比在沒有這種指揮影響力之下更大的成就。

有各種行業的領袖人物。有政治領袖,有軍事領袖,有工商業領袖,有社會團體的領袖。其中,商業領袖特別理解“共同諒解及合作精神”的必要性。他們知道,要想成功,必須擁有這種精神。為達到這一目的,可通過自願的方式,也可通過紀律的強化個人不斷修正自己的想法,與他人達成諒解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