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追求傑出的人都需要培養卓越的領導力(2)(3 / 3)

這裏有一個生動的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軍需部門用船隻把大量作戰物資運往歐洲前線,可途中經常遭到德國飛機與潛艇的襲擊,損失很大。後來,美國為此建立了一個防空防潛的防衛網。建網之後,有人認為這個網失敗了,因統計數學表明建網後並沒有比建網前多擊毀德國飛機和潛艇,他們把建網的目標看作擊毀德國飛機與潛艇;然而,有人持另一種觀點,認為建立防衛網的目標是為了使運往前線的物資免遭德國襲擊,把損失減少到最小限度。因此,除了用做防衛的軍事設施之外,他們采用了一些運籌學的方法,較成功地躲開了德國飛機與潛艇,使運往前線的物資基本上安全抵達,後來的統計數字也證明了這一點。

這個例子說明,隻有明確了建網目標,才能正確地發揮防衛網的作用;否則,把防衛網的作用看作是為了多擊毀德國的幾架飛機或幾艘潛艇,必然導致前線物資的中斷。

目標不明確,或行動中途為了一些小事情而忽略了目標,情況就會變得非常糟糕。例如,溫德爾·威爾基曾於1940年與富蘭克林·羅斯福對壘,參加總統角逐。威爾基極富感召人,機智、勇敢,競選能力強,對手羅斯福又有一個不利因素——美國有總統不能連當三任的傳統。然而,威爾基白天乘著火車在一個個小站向數幹群眾發表動人的講話,每次都有幾百人聽得心悅誠服,過來同他握手。到一天結束時,他已疲憊不堪,聲音全啞了。當他在競選臨近結束時上電台向千百萬人發表講話時,隻能嗓子嘎嘎地斷斷續續吐出一些字句。這就是說,威爾基高興之時忘記了自己的目標是競選總統,是向全美人民發表講話,而不僅僅是向有限的人民講話,不僅僅是取得有限人的支持和高興,所以,他失敗了。因此,目標必須明確,並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偏離目標,一切行為都為目標服務。

第二,探索和擬定各種可能的備選方案。目標明確之後,就要圍繞目標尋找各種可能的方案,並盡可能安全。因為每一種可能的方案都有可能成為最後的決策。眾多的備選方案是針對實際行為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而製定的,在進行對比分析、組合、概率分析以及心理分析之後,方可選中某一方案作為最後方案。

在對待複雜事物時,要想使可能方案完備不太可能,使最後方案達到最理想狀態也是不太可能。就像一個人,按醫學的要求,他身上的各類元素達到一定的量才是最理想、最健康,這種人是不存在的,隻存在於溫室中。因為,一旦現實的人身上的各類要素均達到醫學中最理想要求,他就不是一個現實的人而是各類要素的堆積。但是,全麵性的要求和努力可以防止下列兩種傾向:①避免以偏概全、以次充好。我們雖然達不到理想狀態,但向理想狀態的努力,可以得到令我們最為滿意的結果;②隻給一種方案,不進行選擇,即認為事物的實行方案隻有一種,沒有其他。隻有一種方案就可免出決策選擇的痛苦,但是國外有一條管理人員都非常熟悉的格言:如果看來似乎隻有一條路可走,那麼,這條路很可能是不通的。

在博弈中,任何一次的成敗得失都關係到參加博弈的雙方,雙方的任何一個小的變動都可能引起結局的變更,因而,讓一方沒有選擇,無異於讓己方去犧牲、去失敗,去成全對方。

第三,從各種備選方案中選出最合適的方案,這一點與第二條相聯係。擬定出盡可能周全的方案不是問題的結束,而是為了從中選出最為合適的方案。從另一個角度講,各種備選方案並非都是可實行的方案,哪一個預選方案可以實行就依賴於對預選方案進行價值分析、效益分析、可行性分析、風險度(可靠性和可信度)分析等。隻有通過這樣的分析,方可判斷出諸方案的優劣好壞來。當然,判斷的標準不一樣,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選擇方案的具體方法有若幹個,其中,有一類叫做“經驗判斷法”,它通過對各種預選方案進行直觀比較,按一定的價值標準從優到劣進行排隊,對全部方案篩選一遍,把達不到標準的方案淘汰掉,逐漸縮小選擇的範圍,最後確定出最合適的方案。這類方法需要充分運用類比、歸納等傳統邏輯方法,在情況較為複雜時,往往還需要用係統思維的方法,從全局和整體著眼來決定方案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