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有著談吐障礙或者表達能力不足,則會被人低估能力,會被人散播殘酷無情的謊言,以致被人扭曲形象。一個人即使思想如星星般光耀生輝,即使勤奮得如一頭老黃牛,即使知識淵博得像一部百科全書,但若缺乏良好的談吐能力,則成功的機遇比其他人要少得多,也往往難以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
中國古代有“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誤國”之說,此言道出了說話的舉足輕重之功。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學者賢士則趨之若鶩,蔚然成風,以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而著稱的遊說家張儀,便是當時的佼佼者之一。
據傳,他初到楚國當說客時,一天,碰巧相國家丟失了玉璧,主人一口咬定他是竊賊,將其嚴刑拷打後逐出家門。回家後,妻子歎著氣說:“你若不讀書遊說的話,怎麼會遭到這樣的奇恥大辱呢?”誰知張儀並無慍怒之色,似答非所問地道:“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吧?”
張儀聽說舌頭還在,舒了一口氣說“夠了”,因為他懂得,舌頭在,就有飛黃騰達之望。後來,他真的憑一張名嘴扶搖直上,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
另據《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陳勝揭竿而起時,就是用演說發動群眾的。他號召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在他這番話的“煽動”下,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就拉開了戰旗。陳勝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三寸不爛之舌,兩行伶俐之齒”對鼓動人心、治國安邦的重要。
在古希臘、古羅馬,人的說話能力備受重視,演說、雄辯之風更是相當盛行。在當時的羅馬,聆聽演說簡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高級享受,演說家也比文學家占有更高貴的地位,論辯術則是一切高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裝飾品。那時的人們寧願把時間花在聽演講、聽辯論上,也不願去聽音樂、看比賽。更為有趣的是,許多哲學家同時又是演說家,他們對演說、雄辯與社交的關係都有不少精辟、獨到的見解。到公元前4世紀,在雅典更是湧現了安提芬、伊索克拉底、德摩西尼等著名的“十大演講家”。西方社會這種充分重視人的說話能力、充分重視人的演講與雄辯能力的良好習慣,一直發揚光大,流傳至今。其典型體現是,許多國家的首腦競選,競選演說往往是決定成敗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偉大導師列寧曾經指出:“一個鼓動家就是善於對群眾講話,善於用自己的熱情之火激動群眾,善於抓住突出的、說明問題的事實的人民演說家。”列寧本人也正是一名卓越的演說家、雄辯家。他的一生光輝燦爛,名垂青史,恐怕與他那超凡出眾的演說能力以及出類拔萃的辯論之術休戚相關。此處俯拾一例。
1895年隆冬,正在彼得堡領導革命鬥爭的列寧,被沙俄當局投進監獄。一間陰森恐怖的監房,立即成了列寧著書立說的場所。列寧著手寫作時,什麼文具也沒有,他便用媽媽送來的牛奶,在書的空白地方寫,這樣表麵上什麼也看不出來,但用火一烤,紙上就顯出茶色的字母來了。但在監獄裏寫作是犯禁的,若被發現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為了不被看守發覺,列寧掏空麵包,倒進牛奶,做了一隻特殊的“墨水瓶”,把揀來的一支小鋼筆往裏一蘸就寫起來。有一次,看守從門上的小洞裏看見列寧正在寫字,即刻闖進門來:“哼,到底給我捉住了。你正在寫字!”列寧鎮定地拿起“墨水瓶”,放在嘴裏大嚼起來。看守發懵了,說道:“你吃墨水瓶?”列寧回答說:“你眼瞎了,這明明是麵包。”看守仔細一看,的確是麵包,隻得默默地走了。
這裏,我們至少可以說,列寧正是用一句話打敗了一個敵人。
在中國的老一輩革命家中,出現過許多能言善辯的鐵嘴人物。周恩來可謂其中的傑出代表。他的口才蜚聲海內外,其應變的機敏,非凡的氣魄,犀利的言辭,柔中有剛,就連敵手也露出情不自禁的讚歎之詞。美國前總統尼克鬆說,周恩來在談話中有四個特點:“精力充沛,準備充分,談判中顯示出高超的技巧,在壓力下表現得泰然自若。”這種評價是比較確當的。
有一次,周恩來在北京舉行記者招待會,介紹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及對外方針,一西方記者出於對中國貧窮的譏笑,突然提問道:“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周恩來妙語以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對此回答,記者們不禁愕然。周恩來然後不慌不忙地細作解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麵額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種主輔幣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中國人民銀行是由全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金融機構,有全國人民做後盾,信用卓著,實力雄厚,它所發行的貨幣,是世界上最有信譽的一種貨幣,在國際上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