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此話一出,語驚四座,激起了場內聽眾雷鳴般的掌聲。
有人說,語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複雜的東
西——人的心靈。又有人說,是人才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這都說明,說話、演講的能力已成為現代人必須具有的重要能力,更是創造型、開拓型人才的必備素質。也許下麵的故事更能幫我們說明這個問題。
一次,某集團領導人出訪某國,同某國外財團談判關於合資經營新型浮法玻璃廠問題。對方以其技術設備先進優勢,向中國漫天要價,談判一度陷入僵局。後來,該財團所在地的市商會邀請他發表演講,他在講話中若有所指地說:“中國是個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早在1000多年前,就將四大發明的生產技術,無條件地貢獻給了人類,而他們的後代子孫,從未埋怨他們不要專利是愚蠢的,相反,卻盛讚祖先為推進世界科學的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現在,中國在與各國的經濟合作中,並不要求各國無條件地讓出專利權,隻要價格合理,我們一個錢也不少給。”這場不卑不亢的精彩演講,贏得了與會者的讚賞,更贏得了那個國外財團在談判中的妥協與讓步,致使雙方的合作得以實現。
總而言之,善於言辭確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
曾在日本講話藝術界居於首位的德川夢聲先生,可以稱得上是一大名嘴,被譽為“演說名人”。以下有一段話,是他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場經驗,所發表的關於演講的看法。讀完他的這段話,也許大家會更明白為什麼人人都會有說話時的緊張、恐懼心理。
德川夢聲先生說:
“要上台發表演說之前,無論是任何人,都會感到緊張,都無法鎮靜下來。你也許會問:‘唉!像你這樣身經百戰,見過了大大小小各種場麵的職業演說家,還會緊張嗎?’像這種問題,我不知被問過多少次了,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們,無論是怎樣熟練的老手,也無法完全不緊張。因為,不管演講或座談,總是得開口‘說話’,這就必須認真地去做才行。”
“當然,如果是對我所熟悉的一群聽眾,說些很平常的內容,有時也會毫無感覺的。就好像教師對他班上的學生講課一樣,沒什麼好緊張。”
“但如果要在陌生的場所,又不知道聽眾的身份,而對大家發表演講的話,就算是天下一流的名演說家,也會感到緊張的。”
德川夢聲先生表示:
“演講雖說是我的職業,但是我卻不喜歡在眾人麵前高談闊論,總希望能盡量躲掉。我所喜歡的是和談得來的朋友閑話聊天,因為我並非討厭說話這件事,而是討厭正正經經地說話。”
“剛剛提到的,在上台演講前的不安心情,我很不喜歡;而在演講中途的緊張情緒,也不是一種好的感覺;下了台之後,那種揮不去的餘味,更令我受不了。”
“輕微的餘味,大概一兩天就可忘記了;但有時卻可以影響我一兩個周的心情;嚴重的時候,差不多在3個月之內,偶爾想起來都會感到難過;甚至有一生都忘不了的餘味。程度上有多種差異。”
“比方說,準備了幾個固定的笑話或小故事,隻要在上台時把它們搬出來說一說,說完後也不會有什麼餘味。因為可以預料到不會發生什麼嚴重的錯誤,所以並沒有煩悶的心情。但是,以我個人來說,常有機會在陌生場合作第一次的演講,那麼,失敗的比例也就會比較高了。”
“所以,老實說,在我要上台演講前,大多無法做完整的事前準備。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說得非常完美無缺,那除非是神了。”
“可惜我並不是神,所以隻好經常咀嚼煩悶的餘味了。”
德川夢聲先生最後認為:造成演講的失敗,有兩種可能原因:
第一,說話方式和技巧的疏失。
第二,個人的教養還不夠好。
有時會留給聽眾一個無禮的壞印象,有時甚至被別人輕蔑,不尊重自己。那就真的失敗了。
這兩種情形都會帶來不好的餘味,但以我來看,後者應該更為深刻,更會讓自己感到難過。然而,有什麼方法能夠讓自己不因失敗而痛苦呢?答案是:根本沒有。
因為,既然以演說為職業,那麼失敗後的傷感就是必須付出的稅。如果演講者想要以巧妙的方式逃稅的話,真是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