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上,有些職業演說家,始終能夠保持很好的心情,對他們而言,餘味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好,所以他們是不用納稅的。也因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失敗,他們當然活得非常快樂。不過,這種人卻永遠不能有所進步。
“有人說過,重複犯兩次同樣錯誤的就是愚人了。這麼說來,那些不納稅的演說家,就是愚人中的愚人了。我再回想一下,跟那些一年到頭做著同樣而反複的失敗、不知如何改進的人比起來,自己至少一直進步。這是值得安慰的啊!”
德川夢聲先生的這一番說話告訴我們:人人都有緊張、恐懼說話的心理,職業演說名家也不例外;人人都會在說話時出現失敗,因為我們是人而不是神。同時,他又告誡我們:不管經過多少次的失敗,都沒有關係,都不要緊張,要緊的是應繼續勇敢地去重新開始。隻有這樣,才能一點一滴進步,達到上乘的境界。
總之,一個人有緊張、恐懼說話的不健康心理,並不奇怪,也並不可怕,我們應該正確對待這種情況的出現。另外,我們應該花更多的精力和較大的功夫去分析它,找到科學的解決辦法。
雖然人人都可能會有說話膽怯的心理,但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卻又可能是千差萬別、各種各樣的。比如,有的人可以跟親朋好友聊上一兩個小時;有的人跟人打起電話來一聊就是老半天,且話題源源不斷,越說越起勁;有的人經常能說出一些讓人大笑或使人感興趣的事,可謂是相當會說話,但是,真正到了正式場合,麵對一大群人(或是廣播用的麥克風),他們就不知所措了。
這是為什麼呢?
有的學者通過長期觀察發現,造成這種緊張、恐懼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不想獻醜。這些人的想法是,隻要我不在他人麵前暴露自己的短處,別人也就不會知道我的缺點。
但是一旦在眾人麵前說話,自己的粗淺根底、拙劣看法都會暴露出來了,那麼從此以後,哪裏還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呢?所以,不說話更穩妥。
不過,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想一想,一個人盡量不暴露自己的短處,那麼其長處又能充分發揮無遺嗎?
如果自己的長處發揮受到影響,無疑也會影響到別人對你的看法——別人有時會以較低的水平來評價你。其實,隻要你認真地發揮全力,誠誠懇懇地把話說出來,不必踮高腳尖來充內行,相信必會有不錯的表現。
同時,一個人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絕對免不了要與社會接觸、與他人接觸,而說話則是人與社會接觸、與他人交流的最重要手段。所以,可想而知,一個不想說話的人則肯定會為現代社會所不容,被現代社會所淘汰。事實證明,就連聾啞人也需要用一種特殊的語言——手語來進行交際。
第二種,不知道該如何組織說話的內容,就像被硬拉到一個陌生的世界一樣,所以會感到驚惶。
其實,隻要我們看清造成自己緊張、恐懼心理的原因,科學地分析它,就會意外地發現根本沒有什麼好怕的。
有的人怕自己的才疏學淺被別人知道,於是就裝出一副什麼都懂的樣子,結果弄巧成拙,被人貽笑,實在可憐可鄙,而且根本沒有必要。
試想,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和一個一流的演說家,同樣在人前發表意見時,誰的壓力比較大呢?對於一個不善言辭的人,社會上的人士或聽眾並不會對他有多大的期待,想想這點,就不應該緊張了,就可以安心了。然而,對於知識廣博、談吐自如的演說家,大家卻都寄厚望於他,會對他的演說做錄音、記筆記,這樣高度的關心和注意,理所當然會造成台上的人心中無比的壓力。因此,那些被視為大人物者,在上台演講或致詞前,自己的心情經常是非常緊張的,隻不過別人很難看得出而已。
如果一位知名人物,在承受巨大的壓力下,卻一點也不緊張的話,那隻能說他對這種壓力毫不在乎,因為隻有當一個人幾乎看破了一切,他才能真正保持鎮靜。
但是,對於一位說話技巧不夠嫻熟的人來說,恐怕還很難達到這種心境。他很可能在上台之前想著:我一定要成功,不能出醜,不能失敗;有時候甚至祈禱:願上帝保佑我的說話成功。然而,一流的演說家在上台前,唯一想到的是:一定得上台,如果演講中出了什麼差錯,應該像以前那樣輕鬆自如、不知不覺地盡快挽救,切不可因出錯而不知所措、慌了手腳。
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害怕說話者所思考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