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金口才是成功的資本(4)(2 / 3)

1863年11月19日,公墓舉行落成典禮,美國總統林肯應邀到會演講。這對林肯來說,有很大難度,因為這次儀式的主講人是艾弗雷特,林肯隻是由於總統的身份,才被邀請在艾之後“隨便講幾句適當的話”。艾弗雷特不僅是個著名的政策家和教授,而且是當時被公認為美國最有演說能力的人,尤其擅長在紀念儀式上的演講,在這個典禮上,他那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講,確實精彩極了。

在這種情況下,怎樣講才能和觀眾建立良好的交往關係,並最終贏得他們呢?林肯決定,以簡潔取勝。結果林肯大獲成功。盡管他的演講隻有10句話,從上台到下台不過兩分鍾,可掌聲卻持續了10分鍾。林肯的演講不僅贏得了在場一萬多名聽眾的熱烈歡迎,而且轟動了全國。當時的報紙評論說:“這篇短小精悍的演說是無價之寶,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辭精煉,字字句句都很樸實、優雅,行文完全無疵,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就是艾弗雷特本人第二天也寫信給林肯道:“我用了兩個小時總算接觸到了你所闡明的那個中心思想,而你隻用了兩分鍾就說得明明白白。”後來,林肯的這篇出色的演講詞被收藏到圖書館,鑄成金文存入牛津大學,作為英語演講的最高典範。

林肯這次演講獲得巨大的成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簡潔精煉的語言會使說話更添魅力。

其實,在人際交往中,要想得到一種較佳的效果,語言必須簡潔、精煉,要能使聽者在較短的時間裏獲取較多而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話連篇,言之無物,必然誤人時光。

曆史上曾記載了一些很長的演講紀錄,這些演講絕對是不能稱為優秀的。比如,1933年一位名叫愛爾德爾的美國參議員,為了反對通過“私刑拷打黑人的案件歸聯邦法院審判”的法案,在參議院高談闊論了5天時間。

一位記者統計:他在演講台踱步75公裏,共做了1萬個手勢,吃了300個夾肉麵包,喝了40升清涼飲料。

1957年,斯特羅姆·瑟蒙德做阻止“民權法案”

通過的演講,曆時24小時18分,但遭失敗。1912年,英美發生戰爭,一個眾議員用馬拉鬆式的演講來阻止通過對英宣戰的決議。直到戰火燒到家門,形勢迫在眉睫,可這位議員仍在喋喋不休。時至半夜,聽眾席上鼾聲四起,最後,一議員急中生智,將一個痰盂甩到演講者的頭上,方得以終止辯論,通過了宣戰決議。

“言不在多,達意則靈。”要語不煩,字字珠璣,簡練有力,能使人不減興味;沉詞贅語,語緒嘮叨,不得要領,必令人生厭。在中外曆史上,不少演講大師惜語如金,言簡意賅,同樣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篇章,成為“善辯者寡言”的典型。比如:

最短的總統就職演說,也就是1793年的華盛頓總統的演說,僅用135個字,便舉世聞名。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說隻有126個字。

列寧在馬克思、恩格斯紀念碑揭墓典禮上的講話隻有552個字。

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發表的反對德國法西斯入侵重要廣播演說隻有3800個字。

羅斯福的就職演說僅有985個字。

1984年7月17日,37歲的法國新總理洛朗·法比尤斯發表的演說,更是短得出奇,演講詞隻有兩句:“新政府的任務是國家現代化,團結法國人民。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靜和表現出決心。謝謝大家。”措辭委婉、內容精辟。

上述這些演講大師們駕馭語言的功力都是非凡的。

同時,這也就說明了簡潔精煉在言語交際中的舉足輕重。

我們之所以認為簡潔精煉的語言能增添說話的魅力,是因為如下原因:

第一,簡潔精煉的語言是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高超的表現。話語的簡潔常常體現出說話人分析問題的快捷與深刻。

第二,簡潔精煉的語言是果敢決斷的性格表現。大量的事實表明。自信心強、辦事果敢的人都說話幹脆果斷,不拖泥帶水。

第三,現代社會節奏快,時間觀念強,說話簡潔會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現代人的感覺,所以,簡潔精煉的話語還是時代風貌的反映。

第四,簡潔的話語既能不占用聽者太多的時間,又能使聽者覺得說話者很尊重他,所以,說話簡潔的人常常頗能受人歡迎。

我們大家都會有這種感覺,即那種說話嘮嘮叨叨、囉囉嗦嗦、拖泥帶水、言語空泛的人,是很令人討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