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則笑話諷刺那些說話囉嗦的人,笑話說的是位“囉嗦先生”寫給家人的信,信中說:
“……吾於下月即將返裏。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不在初四即在初五,不在初五即在初六不在初六即在初七,不在初七即在初八,不在初八即在初九……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其所以不寫三十,因月小之故也。……”
“囉嗦先生”這封可簡為“吾下月將返裏”信,卻囉嗦了這麼長,誰看了也會覺得索然寡味,十分討厭。
雖然這僅是一則笑話,但它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說話囉嗦就會失去魅力。
許多說話囉嗦的人,常常是因為情緒激動而造成思維混亂,且語言表達前後倒置,條理不清。所以,要做到說話簡潔精煉,我們就要在思維和語言兩個方麵下工夫,不斷練習,掌握技巧,適當發揮。
言盡而意無窮
古人雲:“言有盡而意無窮,餘意盡在不方中。”在說話中,把重要的、該說的部分故意隱藏起來,或說是不顯露,卻以讓人家明白自己的意思的手法,便是委婉含蓄的手法。
委婉,或稱婉轉、婉曲,是一種修辭手法。它是指在講話是不直陳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詞加以烘托或暗示,讓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含義越深越遠,因而也就越是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說話委婉含蓄,是一種藝術。
之所以說委婉含蓄是說話的藝術,是因為它體現了說話者駕馭語言的技巧,而且也表現了對聽眾想像力和理解力的信任。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隻需意會,不必言轉”的。
如果說話者不相信聽眾豐富的想像力,把所有的意思和盤托出,這種詞義淺陋、平淡無味的話語不但會使人不樂,而且會使說話失去魅力。列寧在研究費爾巴哈《宗教本質演講錄》時,摘錄了這樣的一段話:“順便說說,俏皮的寫作手法還在於:它預計到讀者也有智慧,它不把一切都說出來,而讓讀者自己去說出那樣一切關係、條件和界限——隻有在這些關係、條件和界限都具備時說出來的那句話才是真實的和有意義的。”可見,委婉含蓄主要具有如下三方麵的作用:
第一,人們有時在表露某種心事,提出某種要求時,常有種羞怯、為難心理,而委婉含蓄的表達則能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在人際交往中,對對方自尊心的維護或傷害,常常是影響人際關係好壞的直接原因;而有些表達,如拒絕對方的要求,表達不同於對方的意見,批評對方等,又極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這時,委婉含蓄的表達常能取到既能完成表達任務,又能維護對方自尊的目的。
第三,有時在某種情境中,例如礙於某第三者在場,有些話就不便說,這時就可用委婉含蓄的表達。那麼,在什麼情況下說話要委婉含蓄呢?一種情況是有些話不便直說時,要用委婉含蓄的手法。
傳說漢武帝晚年時很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一天,他對侍臣說:“相書上說,一個人鼻子下麵的‘人中’越長,命就越長;‘人中’長一寸,能活百歲。不知是真是假?”
侍臣東方朔聽了這話後,知道皇上又在做長生不老夢了,皇上見東方朔似有譏諷之意,麵有不悅之色,喝道:
“你怎麼敢笑話我?”東方朔脫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回答:
“我怎麼敢笑話皇上呢?我是在笑彭祖的臉太難看了。”
漢武帝問:“你為什麼笑彭祖呢?”
東方朔說:“據說彭祖活了800歲,如果真像皇上剛才說的‘人中’,就有八寸長,那麼,他的臉不是有丈把長吧?”
漢武帝聽了,也哈哈大笑。這種委婉含蓄的批評,漢武帝卻是愉快地接受了。
人們談起《水滸傳》裏的魯智深,便會立即想起他那心直口快的“直炮筒”形象來。其實,即使是最直率的魯智深,有時也離不開委婉,說話也有含蓄的時候,電視劇《魯智深》寫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後,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隻得削發為僧。劇中有這樣一段台詞:
法師:盡形壽,不近色,汝今能否?
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沾酒,汝今能否?
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否?
智深:(猶豫了)
法師:(高聲催問)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否?
智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