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看來,老師對學生的批評肯定是苦的,而且因為“苦”,被批評的學生還會屢屢產生抵觸情緒,使批評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即批評的“負麵效應”。但,也有一些老師挺聰明,總能把批評變成陽光雨露。

已故的華納梅格,有一次這樣承認說:“30年前我就明白,責備人是愚蠢的事,我並不抱怨上帝沒有將智能均勻地分配,可是我對克製自己的缺陷已感到非常吃力了。”

華納梅格很早就學到這一課,可是我自己在這古老的世界上,盲目地行走了30多年,然後才豁然會悟……100次中有99次,沒有人會為了任何一樁事情來批評他自己,無論錯誤到如何的程度。

嚴厲而沒有分寸的批評是沒有用的,因為它使人增加一層防禦,而且竭力地替自己辯護。批評也是危險的,它會傷害一個人的自尊和自重的感覺,並激起他的反抗。

德國軍隊裏的士兵們,在發生某一件事後,不準許立即申訴、批評。他們需要懷著滿肚的怨氣睡去,直到他們這股怨氣消失。如果他們立即申訴,會受到處罰。

要改變一個人又不致傷害感情,或引起憎恨,就要遵守這樣的規則:

“在批評他人之前,先改變你自己的錯誤。”

首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用“建議”,而不用“命令”,這樣不但能維持對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樂於改正錯誤,並與你合作。

我曾經很榮幸地和美國最著名的傳記作家伊達·塔貝爾小姐一起吃飯,我告訴她正在寫有關“如何做人處世”這本重要的書。她告訴我說,在她為歐文·揚寫傳記的時候,訪問了與揚先生在同一間辦公室工作了3年的一個人。這人宣稱,在那段時間內,他從未聽見過歐文·揚向任何人下過一次直接命令。他總是建議,而不是命令。例如,歐文·揚從來不說“做這個或做那個,”

或是“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他總是說,“你可以考慮這個,”或“你認為,這樣做可以嗎?”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後,經常說,“你認為這封信如何?”

在檢查某位助手所寫的信時,他總是說:“也許我們把這句話改成這樣,會比較好一點。”他總是給人自己動手的機會;他從不告訴他的助手如何做事;他讓他們自己去做,讓他們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成功的經驗。

這種方法,不僅易於改正人們的錯誤,而且還維持了人們的自尊,使他自以為自己很重要,使他希望和你合作,而不是反抗你。

讓人信服

林肯在講到說服性演講的秘訣時曾說:“我展開並贏得一場議論的方式,是先找到一個共同的讚同點。”

有個人叫毛裏斯·高柏萊,他是個演說家,別人講到他的演說曾這樣描述他:

我們曾同他圍坐在一張午餐桌旁。我們素聞此人大名,說他是個雷霆萬鈞的演說者。他起立講話時,人人都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他。

他穩穩地開始演說了,他首先感謝我們對他的邀請。他說他想談一件嚴肅的事,如果打擾了我們,要請我們原諒。

接著,他傾身向前,雙眼將我們牢牢地盯住,他並未提高聲音,但我卻覺得他像一隻銅鑼轟然爆裂。他說:

“往你四周瞧瞧,彼此互瞧一下。你們可知道,現在坐在這房間裏的人,有多少將死於癌症?55歲以上的人4人中就有一人。”他停了一下又說。“這是件平常卻嚴酷的事實,曾經有過卻不應該長久,因為我們不想出辦法。這個辦法即是謀求進步的癌症治療方法。你們願意協助並向進步努力嗎?在我的腦海中。這時除了‘願意’之外,難道還會有別的回答嗎?別人應該不會有和我不同的答案了吧?”

一分鍾不到,毛裏斯·高柏萊就贏得了我們的心。

他已經把我們每個人都拉進他的話題裏,他已經使我們站在他那一邊,投入了他為人類福利而進行的行動。

摩根也說,性格是獲取聽眾信任的最佳方法,同時也是獲取聽眾信心的最佳方法。

“一個人說話時的那種真誠,”亞曆山大·伍柯特說,“會使他的聲音煥發出真實的異彩,那是偽飾者所假裝不了的。”

當我們談話的目的是在說服時,猶需以發自真誠篤信的內在光輝來表述自己的意念。我們必須自己先被說服,然後才能設法去說服別人。

有技巧的演講者,一開始便獲得許多讚同的反應。

因此他便為聽眾設下心理的認同過程,使他們朝向讚同的方向前進。

“我展開並贏得一場議論的方式,”林肯訴說其中的秘訣,“是先找到一個共同的讚同點。”他甚至在討論高度火爆的奴隸問題時,都能找到這種讚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