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讓恩斯特發現——演講者如果真的確信某件事,並熱切地談論它,便能讓人們相信,即使是宣稱自己能從塵土和灰燼中培育出蘭草。既然這樣,我們所歸納、整理出來的想法,並且是正確的常識和真理,那該會有多麼強大的力量讓人們信服啊!
演講者幾乎都會懷疑選擇的題目會不會引起聽眾的興趣。其實要讓他們對你的題目感興趣,方法很簡單:
隻要你對自己的題目有熱情,就不怕無法引起人們的興趣。
這裏有一個實例,不久前,在巴爾的摩聽到一個學員發出警告,說如果繼續使用現在奇沙比克灣捕石魚的方法,石魚將會絕跡,而且是要不了多久的時間就會發生。他非常關注這件事,因為這已經不是一件小事。他說得熱切極了。在他講話之前,大家本不知道奇沙比克灣裏有什麼石魚,也就沒有什麼興趣。可是現在,還沒等這個演講者講完,恐怕我們大家都願意立刻聯名向立法機關請求立法來保護石魚了。
在倫敦,有次一個著名的英國小說家E.F.班森去聽演講,班森先生評論說,這場演講的最後一部分要比第一部分更為他所欣賞。問他為什麼,他說:“演講者似乎對最後一部分的興趣更大一些,而我一向都靠演講者為我提供熱情和興趣的。”
每個人都是這樣。所以你一定要牢記這一點。
還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謹慎選擇題目的重要性。
在華盛頓的某個口才訓練班裏有位富林先生,他剛參加訓練時,從一家報社所發行的一本小冊子裏倉促且大略地搜集一些關於美國首都的資料,然後向眾人演講。
他雖然在華盛頓住了許多年,卻沒能舉出一個親身的經曆來說明自己為什麼自己會喜歡這個地方,所以聽起來就像這樣——枯燥、生硬,隻是一味陳述著這個城市的妥善建設。大家聽得不耐煩,他自己也講得痛苦。
出人意料,在兩星期後發生了一件事情:他的新車停放在街上,竟有人開車把它撞個稀爛,並且逃逸無蹤。
這可把富林先生害慘了,這件事是他切身的經驗,所以當他說起這輛撞得稀爛的汽車時,那表情異常激動,說起話來滔滔不絕,怒氣衝天,好像維蘇威火山在眼前爆發了。兩星期前,同學們聽他的演講時還覺得煩躁無聊,時常在椅子上扭動,現在卻給了富林先生熱烈的掌聲。
如果題目選得對了,你不成功都不行。比如談自己信念這一類的題目,保證錯不了。你對自己的生活一定有些強烈的信仰,因此你不必再四處去尋找。它們幾乎就在你的嘴邊,你時常都會“使用”它們的。
要“活”不要“死”
精心而徹底地準備演講是不是就得逐字逐句地將演講稿全部背下來呢?不是。
為了保證不在聽眾麵前腦中一片空白,許多演說者一開始就栽進了記誦的陷阱。一旦染上這種心理麻醉的癮頭,就會不可救藥地遵循浪費時間的演講方式,那隻能毀掉演說的效果。
卡騰波恩先生是美國資深的新聞評論家,在哈佛大學當學生時,曾參加過一項演講競賽。他選了一則短篇故事,題為《先生們,國王》。他把這篇故事逐字背誦,並預講了許多次。但在比賽那天,他說出了題目之後,腦子裏便一片空白,什麼也說不出來了。他頓時不知所措,但在絕望之中,他用自己的話敘述故事。當評審把第一名獎章頒給他的時候,他驚訝萬分。
從那天起,卡騰波恩先生便不曾再背誦過一篇講稿,通常他隻做些筆記,然後自然地對聽眾說話。絕不用講稿,這是他廣播事業成功的秘訣所在。
寫出講稿並背誦記憶,不但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容易招致失敗。人在一生中說話都是自然的,一般不用費心細想言辭。我們隨時都在思考著,等到思想明澈時,言語就會如同我們呼吸的空氣一樣,不知不覺地自然流出。
逐字逐句地背誦講稿,麵對聽眾時很容易遺忘,即使沒忘,講起來也會顯得機械生硬。因為它不是演講者發自內心的言辭,而隻是在應付記憶。
美國總統林肯曾說過:“我不喜歡聽刀削式的、枯燥無味的演講。當我聽人演講時,我喜歡看他表現得像在跟蜜蜂搏鬥似的。”這就是自在、隨意而又激昂起伏的演講。在背誦和回想演講稿時,是絕不會達到這種效果的。
其實,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最好將自己的生活和經曆融入演講的內容之中。應當在自己的生活背景中,搜尋有意義、有人生內涵的經驗,然後,把從這些經驗中汲取的思想、概念等彙集在一起,並據此深思你的題目,讓演講的內容更為豐富和生動。因為都是你的生活經驗,並不需要背誦。就可以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