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寬容一寸,關係拉近三分(1 / 1)

在人際交往中,吃虧精神也很必要和寶貴。一般來講,能吃虧讓人,有吃虧精神的人,多是忠厚樸實、講信用、講信譽的人,也多是能克己、諒人、寬宏大度的人,這種人也常受到敬重與讚美。而那些什麼事情也不肯吃虧,總愛斤斤計較,沾光沒完沒夠的人,卻使人看不起,更不願意與其多來往、共事。

吃虧與讓人是常連在一起的,怕吃虧就很難去讓人,若什麼事都尖刻、怕吃虧,天長日久就會眾叛親離,孤家寡人,這並非別人吃不起虧,而是看不慣這種作風,對這種人,從感情與心理上就有了討厭與反感,怎麼能與之深交、與之共事呢?古人講“吃虧是福”,就是告誡人們:對吃虧的事要看長點,想遠點,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做人處事,還是忠實厚道為好。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我們在交往中總是在交換著,或者是物質,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正是交往的這種社會交換本質,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必須注意,讓別人覺得與我們的交往值得。無論怎樣親密的關係,都應該注意從物質、情感等各個方麵“投資”,否則,原來親密的關係也會轉化為疏遠的關係,使我們陷入人際交往的困境。

在我們積極“投資”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要急於獲得回報。現實生活中,隻問付出,不問回報的人隻占少數,大多數人在付出而沒有得到期望的回報時,就會產生吃虧的感覺。心理學家提醒,不要害怕吃虧。鄭板橋的“吃虧是福”的拓片為很多人所珍愛,然而真正領悟其中真意的,恐怕為數不多。實際上,許多人在交往中都是唯恐自己吃虧,甚至總期待占到一點便宜。然而“吃虧是福”確實有它的心理依據。“吃虧”是一種明智的、積極的交往方式,在這種交往方式中,由“吃虧”所帶來的“福”,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所吃的虧。這有兩個原因:

一方麵,人際交往中的吃虧會使自己覺得自己很大度、有自我犧牲的精神、重感情、樂於助人等,從而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時,這種強化也有利於增強自信。這些心理上的收獲,不付出是得不到的。

另一方麵,天下沒有白吃的虧。與我們交往的無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際交往中都遵循著相似的原則。我們所給予的,會形成一種社會存儲,而不會消失,一切終將以某種我們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報我們。而且,這種吃虧不僅會贏得別人的尊重,還將增強我們的自尊與自信。

顯然,吃虧將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美好的人際交往世界。而那些喜歡占便宜的人,每占了別人一分便宜,就會喪失一分人格和尊嚴,就少了一份自信,長此以往,必將在人際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

生存語錄

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

———(俄)屠格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