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公認,國家的昌盛,黎民百姓的幸福,都同商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隻要私人經商和私有財產得到社會權力機構的較大保障,社會本身就會隨著私人商業的繁榮發達而相應地強盛起來。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個準則都是正確的。然而我也必須承認,這個準則也有例外的情形。在某些時候,商業貿易、財富貨幣以及對奢華生活的追逐,不但不會增強社會的經濟力量,反而會對國家的軍事力量產生不利影響,國家聲譽也會逐漸走低。
這種後果都是可以看到的。像這種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人類的本性總是善變的,極易被各種觀點、準則、原理所左右。信奉這種思想時認為是正確的,信奉另一種思想則會認為是錯誤的。
原始人都以狩獵為生,而一旦他們結束了這種原始的生活方式,就會分化演變成兩類人,農民和工匠。農民以耕作土地為業,生產農牧產品。工匠以加工製作為業,將農民生產出的產品為原料,加工成各種人類生活的物品。在農業取代狩獵的初期,從事耕種的社會成員在這兩類人中占主要部分。
但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從事農業的人口中,隻要一部分人耕作土地便能生產出滿足整個社會需求的農牧產品。於是,以耕作為生的人中,便產生了多餘的勞動力。
這批多餘的勞動力可以做些什麼呢?讓他們從事通常稱為奢侈藝術的那種精巧手工藝生產嗎?這類工作是會給人們的生活增添樂趣的。然而,他們還可以做別的嗎?
當然。君主會提出要求:將這些勞力隸屬於自己,用他們來擴充軍隊,增加領地,揚立國威。同時,再用土地生產出的富餘產品將他們供養起來。於是,這樣一來,矛盾便產生了:國家的強盛好像和人民的幸福是相互對立的。個人的安逸和舒適,要求將這些勞力用於為自己服務。而君主要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必然要侵犯個人的這種需求。
以上這種言論並非不切實際。事實上,縱覽整個古代史,那些招募供養龐大軍隊的小城邦是隨處可見的。
據史料記載,在早期,僅羅馬一城,就在其小小的領土上招募供養著十個軍團以對付古拉丁人。雅典,其整個版圖不大於英國的約克郡,卻派出了一支四萬人左右的大軍遠征西西裏。像這種窮兵黷武,隻考慮自己的利益,並以國民的幸福為代價來供養大規模軍隊的君主,是難以得到人們的支持和擁護的。
在烽煙不息、大戰連綿的時代,酷愛自由必然產生共和精神,特別是在小的城邦國家裏;而每當社會幾乎長期處於戒備狀態,人們時刻聽命於征召,準備為保衛祖國而赴湯蹈火時,這種共和精神、這種對祖國之愛必然有增無已,雖然對於崇尚黷武的自由民來說,他們之所以有時需要貿易和手工業,其宗旨也許隻是為了進一步增強社會的實力。
製造業和機械技術的落後,會使更多從事農業的人躬身於耕作。生產技能和從事生產的積極性,與農業的產出密切相關,兩者成正比關係。如果農民受社會迫力而從事社會勞務,其生產效率就會下降,最終便導致無法提供剩餘產物。這樣的後果就是,軍隊隻得或者倉促出動去進行暴力征服,或者因給養匱乏而解散,沒有其他選擇。
眾所周知,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都要靠勞動來購買,這也正是欲望是勞動的惟一動機的原因。一個國家工業的發達,機械技術的進步會推動農業的發展。因為這會使農民生產出來的剩餘物交換到農業產品之外的,能使農民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更加享受的產品,農民們會覺得,自己勞動所得到的剩餘物大有用處,所以就盡可能的提高土地的產出。這樣,土地就發揮它最大的作用,除了耕種者自身的需要外,還提供了盡可能多的剩餘必需品。
土地生產出的剩餘產物,可以用於滿足製造商品及繁榮文化的從業人員,也可以使一部分農業人口從耕作中脫離出來,從事其他的行業。所以,可以這樣說,任何國家用於超出維持基本生活的產品越多,就越強盛,因為從事這種勞動的人可以極容易地轉入社會勞務。
一個沒有製造業的國家,盡管勞力的數量可能相等,可是產品的數量卻不會相等,而且種類也不會一樣。這個國家的全部勞動都用於維持基本的生活,不容有絲毫的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