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貿易和貨幣的增長,食物和勞動力的價格必然提高,然而,牽一發動全身,其結果帶來很多不便。與此同時,我們也得到了貴重金屬,加強了國家在對外戰爭及交涉中的實力。
但是,得不償失。因為,在支付結算上,外商拒絕接受,並且在國內的任何動亂情況下,它都會貶為一文不值。
如果設想讓國有的公司享有紙幣信用的好處,私人銀行就不會乘機大肆活動。
如果人為擴大這種信用,不對任何貿易國有利,而且還會蒙受不利。
綜上所述,隻有銀行打破目前執行的慣例,把現金鎖起來避免增加流通貨幣,這樣銀行才會切斷私人銀行家和貨幣經紀人的買賣,但是就得承擔薪金責任。
我提出兩點關於紙幣信用的問題,以便作為這篇貨幣論的結束語。
顯而易見,貨幣是一種代表商品和勞動的象征,也是一種評價勞動和商品的方法。是的,較大量的貨幣就象羅馬數碼一樣,反而不方便,無論在保管上或搬運上都更費事。自從美洲發現了金銀礦,不光礦主,連歐洲各國的生產情緒都普遍高漲;在貨幣大量輸入空前激增的各國,一切都有了起色,麵貌一新:各行各業朝氣蓬勃,幹勁十足,商人更加雄心勃勃,力圖進取,製造業者更加兢兢業業,精益求精,連農民扶犁也手腳輕捷格外用心了。
對於貨幣大量增加對本國所產生的影響,即抬高商品的價格,那是很難說有利還是有弊的,也就是說,貨幣增多會帶動各種勞動產品的漲價。
金銀增加必然帶來商品價格的騰貴,它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直到所有商品最終同國內新的貨幣量達成比例為止。任何數量的金銀輸入一個國家,開始被禁錮在少數人的保險箱裏,立刻有少數人設法利用這些金銀來牟利。製造商和商人,可以雇傭較多的工人,因為他們肯出較高的工資。
貨幣在提高勞動價格之前,必然首先刺激著每個人的勤勉心,包括工匠、農民和菜農。
綜上所述,貨幣數量多少,對於一個國家經濟健康發展是無關緊要的。隻要行政當局采用這種增長勢頭,就能調動國內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一切實力和財富。國家內的貨幣減少確實比貨幣雖不多卻在上升的國家貧弱,貨幣不論是貶或是漲,都不能夠立刻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化。在一個新局麵出現前,金銀減少會挫傷積極性。
歐洲國家部分地區,曾經曆過貨幣奇缺現象,君主隻能收取實物代替少量的賦稅,這樣的國家,顯然不可能像金銀盈庫一樣供養一支陸軍。
帝國時代的奧地利,人口繁衍、農業發達、幅員遼闊的國家,可是在歐洲的力量對比中,不具備與之相稱的分量,是由於缺少貨幣造成的。
前麵我們已經陳述了金銀數量之多寡根本是無關緊要的。但是,與這段所論述的卻是有關係的,對於這種困惑,我認為是來自貨幣稀少的原因,追根溯源是來自人們的習慣問題;我們把額外的影響錯誤地認為是原因,所以需要我們把推理同經驗協調一致,然後,經過一番思考和推敲得到真正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是此消彼長的,一方的變動都能夠引起價格的起伏,因為一切東西的價格都取決於商品與貨幣之間的比例,顯而易見,商品減少或貨幣減少都具有相反的傾向。
顯而易見,價格取決於進入或可能進入市場的商品的絕對數量以及處在流通中的貨幣的絕對數。如果把商品堆在倉庫和穀倉裏,在這種情況下,貨幣和商品永遠彼此不相遇,那麼它們就永遠互不影響了,對於農民留作種子以及供給自己食用的部分,決不可以估算在內,隻允許剩餘的部分,照需求來決定其價值。
在任何國家最初的蒙昧時期,人們隻想到自己的本能需要,他們滿足自給自足的生活習慣,沒有意識到國家社會的需要時,根本就不需要交換貨幣,據論證,是一種交換的通用手段,農民用自己所養的羊身上的羊毛,在自己家裏紡線,請鄰近的織匠加工以後,就能滿足服飾之需,那位織匠則得到了穀物或羊毛作為報酬。其餘的部分,也許拿到附近的市鎮出售變成貨幣,以此獲得少量的物品,供其享用。
雖然社會的發展,生產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不斷提升,更多的交換和各種商業便應運而生。農民往往到別的地區去購買自己所需的商品,總不能老是帶著自己的產品去和提供他之所需的商人作交易。對於他們來說,隻有使用錢幣做買賣才最方便。在這種社會情勢下,貨幣就迎合需要而更多地進入契約合同,用途比先前更加廣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