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在升平繁榮年代進入流通領域,比之蒙昧野蠻時代,一切物品一定便宜得多。正是由於流通中的貨幣與市場上的商品之間的比例決定著物價的貴賤。以前自給自足的消費方式、貨品決不會進入市場,就這點而言,這些貨物幾乎等於零,因此,貨物的用途降低了商品總量的比例,提高了價格。
但當貨幣成為交換的手段以後,國內的現金雖然數量未變,卻承擔了更大的任務流通的領域擴大了;這情景就降低了貨幣量的比例,從而使一切物品變得便宜,價格也就逐漸下跌。
來自全歐洲最精確的估算自西印度群島被發現以來,歐洲的所有物品的價格僅上升了兩倍到三倍。沒有更好的例子來解決、說明為什麼一切物品的價格,除了那些由於風俗習慣的改變而時興的物品外,並沒有上漲到異常昂貴的程度。
另外,在人類文明進入手工業和工業的發展時代,不僅商品量有所增加而且商場上的同類商品也多起來了。盡管商品的增加同貨幣的增加一直不相等,但是收益可觀,從而保持了硬幣與商品之間的比例接近古代經濟水平。
我認為,考究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各社會等項或整個社會最為有利,目前從政治角度來看也是如此,最好把它當作鼓勵工商業的附帶條件。
在商品沒有進入流通領域,君主想要積聚的貨幣完全靠各個封邑城鎮,因為貨幣隻在那些地方流通;但是,這些地區無法提供使金銀足以在全國各地流通的數量。社會貧困,君主所收入的貨幣不但數量較少,而且花起來也不如在安居樂業、貿易發達的時代那樣管用值錢。假定金銀量相同,而一切物品較貴,那是由於進入市場的商品較少,貨幣總量的比例大於待售的貨物量,從而決定了一切物品的價格。
曾有人說過,無論國家多麼富足、文明,隻要貨幣流通不暢,國勢就會日漸衰弱。
追問原因隻有人和物才是任何社會真正力量之所在。
倒是簡樸的生活方式才給社會造成損害,把金銀禁錮在少數人手裏,妨礙了金銀的普遍擴散和流通。相反,勤勉和講究享受卻使金銀,不論其數量多麼少,無孔不入地在全國擴散,使它進入每一項交易和契約,當一切物品的價格因此而下降時,君主就獲得雙重的好處:他可以向全國各地征稅以獲得錢幣,同時,他所收入的錢幣可以在各種購買和支付中發揮更大的效用。
根據物價的對比我們可以推測,中國現有的錢幣並不比三百年前的歐洲多;如所周知,根據物價的對比推測,三百年前的歐洲和中國現在的錢幣相差並不是很大,可是實力卻相差巨大。貴金屬的絕對數量倒是個無關緊要的問題,重要的隻是貴金屬的逐步增多以及在全國各地的徹底擴散和流通。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認清楚貨幣流動所帶來的現象,以及由此帶來的附帶結果,而不應該把伴隨現象當作原因,並且把後果歸屬於貨幣的增多,這種後果其實是人們風俗習慣的改變所引起的,所以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推敲。
論利息
供應的增多必然使價格降低,結果使放債人接受低利息。這種考慮迫使許多人寧願把他們的資本留在商業中,滿足於低利潤,而不願把他們的貨幣按更低的利息貸放出去。
低利息被公認為是一個國家繁榮狀態的最可靠標誌。不過在我看來,低利息一般都歸因於貨幣量的增多。
因為不論貨幣怎麼增多,除了使勞動(產品)價格上升(如貨幣量一旦確定下來)外,決不會產生別的影響。銀幣比金幣價值低,所以出售同量的商品所獲得的銀幣量要比金幣多。
貴金屬數量的多寡變化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怎麼增加也隻不過是使勞動和商品價格的上升,而沒有其他的影響。在這種變化過程中,金銀影響很少,但是價格按新的增加而固定,所以基本上也就沒有什麼影響了。
結果和原因總是形影不離的,金銀可能要增加的多,但是利息下降可能還沒有超過原來的一半。由此可見,利息率並不取決於貴金屬數量的增多或減少。
事實上,貨幣價格大體上是固定形成的,與一個國家貨幣數量多少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即便數量十分巨大,但是貨幣量一旦固定下來,其結果也隻是使每個人在購買正常生活所需的衣服、家具或其他用具時,支付出更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