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發展源於創新(1)(1 / 3)

世界在發展,事物都是在發展中壯大起來的。人類社會也正是因為不斷的發展才戰勝了曆史,戰勝了自然,得以生存並擁有了今天這種發達的文明社會。凡事如果停滯不前,最終會被大自然所淘汰,會被世界所淘汰。而發展就其本身來說,又是與創新不可分離的。發展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向前邁進一步,也就是出現了新的東西。而如果沒有創新的話,也就不會出現新的東西,當然也就無從去談論發展了。創新,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占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清華人以求實創新為清華的精神來弘揚,可見,清華人對創新別有一番見解。

人生範本:蔣南翔——堅實的創新者

創新是清華的校訓,是清華精神。清華人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不斷地進取,不停地探索,走著一條新發展之種,蔣南翔,便是這樣一群人中的一個堅實的創新者。

蔣南翔(1914—1988)江蘇宜興人,著名教育家。1932年秋,考入清華大學中文係學習。193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在黨組織領導下參加“社聯”、“民族武裝自衛會”的工作,主編《清華周刊》和《北方青年》等進步刊物,傳播愛國進步思想,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共清華大學支部書記、北平西郊區委書記、北平學委書記等職。

抗日戰爭爆發後,曆任中共北方局青委委員兼任北方局宣傳部幹事、中共長江局青委書記、全國學聯黨團書記、中共中央青委宣傳部長、中共遼北省委委員兼宣傳部長、中共哈爾濱市委宣傳部長兼任教育局長、中共東北局青委書記等職,是一位傑出的青年運動領袖。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蔣南翔當選為團中央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後任收記處書記,主持創辦了《中國青年報》。1952年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後兼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直到1966年“文革”開始。在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14年內,對清華大學的建設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努力貫徹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注意吸取國外先進經驗,根據我國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辦學道路。50年代中期,他高瞻遠矚,積極推動新興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清華陸續創建了原子能、無線電電子學、自動控製等一批新技術專業和學科,對清華大學後來的發展和提高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教育規律出發,他在清華積極介導“少而精”、“因材施教”、“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學校建立政治輔導員製度,努力引導學生沿著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正確方向健康成長。他重視教職工隊伍的建設,提出教師和職工是推動學校工作的“兩個車輪”,要求教師“雙肩挑”。在他的努力之下,原穿過學校的京包鐵路段東遷,為學校後來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蔣地翔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同時,於1955年起,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高等學校黨委第一書記,1959年底後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高教部部長、黨委書記,仍兼清華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在教育部、高教部擔任領導職務期間,主持起草了“高教六十條”、“中學五十條”、“小學四十條”,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體係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在“文革”十年,蔣南翔受到殘酷迫害。他雖身陷囹圄,仍以開闡明自己的正確觀點,堅持鬥爭。1977年,出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市革委會副主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任教育部部長。在任期間,主持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並經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正式通過,頒發執行。離任後,到中共中央常校任第一副校長。蔣南翔為真理奮鬥了一生。他是黨的“七大”候補代表、八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屆全國人大常委。1988年5月3日病逝於北京。著有《堅持社會主義的教育方向》等。

蔣先生是個有長遠眼光的人,他的一生都是在向前看,他深明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的道理。怎樣才能後勝於今呢?隻有創新。他代表著清華的創新精神。

每個創業者都應具有創新精神。因為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每個人也應具有這種精神個人的進步,國家的北大,民族的振興,同樣離不開它。

變革創新是清華的一貫作風

窮則變,變則通。凡事隻有不斷地變革,摒棄自身的缺點和落後,不斷接受新的東西,不停融入新的動力,才能夠生存和發展下去。在清華的創建與變革直至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清華,有著迥然的差異,這些,正是不斷變革和發展的結果。

清華的創建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學堂的建立,有著特殊的曆史背景。

1900年,西方列強組成“八國聯軍”,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清廷腐敗無能,在庚子之役中戰敗,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按條約規定,西方列強向中國索取巨額賠款,加上利息,共計九億八千萬兩白銀,史稱“庚子賠款”。美國政府作為“八國聯軍”參戰國之一,分得“庚款”三千二百多萬兩白銀。其後,美國承認向中國索取賠款“實屬過多”。清政府與之反複交涉,美國同意“退還”部分“庚款”,舉辦一所留美預備學校,這就是“退款辦學”的曆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