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發展源於創新(3)(1 / 2)

研究在大公司內部如何促進發明創新,鼓勵開拓精神的專家清華大學的李先生認為在大公司裏工作的內部企業家,同所有的企業家一樣,需要滿足自己的成就欲,這比獎金、表揚或提升更加重要。金錢不是衡量成功的惟一標準,高薪不一定能留得住一個尋找機會發揮自己最大能力的人,別的公司說不定願意出更高的薪金。李先生建議大公司讓內部企業家自己組織班子,把誌同道合的人結合在一起,使創造發明取得商業上的成功。有成就的企業家應當有權用公司的名義,自由支配一家數量的資金運用於新的創造發明。

在這方麵,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可謂先聲奪人。1980年由電腦專家菲利普·艾斯特裏奇為首的特別工作小組,組成了一個由總部提供2000萬美元的風險資本而不受總部領導的獨立性風險企業,這便是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個人型電腦都一個成功的內部風險企業。這個內部企業隻用9個月的時間就研製出了一種使得整個行業大大改觀的新型個人型電腦,很快便占領了10%的市場。究期成功的原因,乃是研究人員享受充分自由。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在企業內培養創新思想,鼓勵開拓精神,設立了各種獎金,製訂了技術人員發展計劃。其中影響最大,威信最高的要數IBM研究員製度,它創設於1963年。

每年公司總裁任命2至7名在科研、發展新產品和產品製造上有持續傑出成就的技術人員為IBM研究員。一經任命,每個研究員除立即加薪以外,還享有各各特權。他們有5年的時間在自己的專業範圍內,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直覺,任意選擇研究項目,自由製定工作計劃。他們可以根據提高專業水平和交流經濟的需要到任何地方旅行。他們可以完全擺脫日常工作,不受公司一般行政規定的約束。

公司為每個研究員配備了一個由部門副主管為首的科室人員與後勤人員組成的班子處理日常工作,使研究員能專心從事研究。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提升。隻要研究的項目與公司的大方向相符合,每個研究員第一年有幾十萬美元可以供自由支配,進行實驗和研究。隻有當某一項目的資金需要達到幾千萬乃至幾億美元時,才需經總部批準。

20多年來,IBM研究員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技術上的攻關,獲得了一項又一項的專利。如果一個研究員的創新成果得不到本部門的支持,他可以跨部門尋求用武之地。不少別的公司都願以重金聘請IBM研究員,但是真正為了錢而辭職的人絕無僅有:因為IBM研究員在公司裏備受尊重,行動自由,研究項目的資金充分。由於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電腦公司,研究人員取得的成果能在美國同行業,甚至在世界同行中產生更大更直接的影響。

由此可見,創造不是一個全靠自發的神秘過程。創造性才能的發揮受到各種人為的因素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創造是可以營求的。並且創造活動也並不是隻有研究員才能做,每個人都可以卻創造發明,一個企業應努力地去鼓勵員工學會創造。這將給你的企業帶來莫大的好處。

放下思想的負擔,敢於接受新東西

有些時候,許多新的思想、靈感都是來自外界的東西,他人的新思相、新觀念,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這時,隻有勇於接受他人的這些新東西(或許在當時還不能為眾多人所理解、觀念等)並融入到自己的思想當中來,同時禦下你心靈上的負提或說是束縛,這樣,創新之路就已經在你的腳下開始了。

張蔭麟——清華園最先稱頌魯迅的教授

魯迅登上文壇,在各階層人民中的的映很不平衡。在清華園,特別是在教授層中,承認魯迅較遲(魯迅對清華園這塊特殊的地方也不無偏見)與新文學齟齬的一派如吳宓者自不待言,即在新文學一派中,情況也較複雜。如聞一多、朱自清因有“新月派”或其他問題摻雜,平時對魯迅實際上都采“敬而遠之”的態度。他們的這種態度,直到1936年魯迅逝世時仍無多大改變。在清華教授群中,隻有張蔭麟,較早而且是客觀無成見地接受了魯迅。1934年9月,當魯迅《南腔北調集》出版時,他熱情洋溢地撰發了《讀〈南腔北調集〉》:

先頌周先生。他可以算得當今國內最富於人性的文人了。自然人有許多種。周先生不就鑄造過“第三種人”的名詞嗎?但我所指的是那種見著光明峻美敢於盡情讚歎,見著醜惡黑暗敢於盡情詛咒的人:是那種堂堂赳赳,貧賤不能轉移,威武不能屈服的人,像這樣的人也許不少,但缺乏的是周先生筆下的技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