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在清華學創業(3)(3 / 3)

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在談及如何培養全麵發展的人才時指出:“關鍵是要通過教育創新和知識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每個學生都有個性、愛好,在人才培養的觀念上,必須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為此,清華大學下了很大的決心,規定每周學時數不能超過24節。而且試行彈性學製,允許一些在一段時間內對某一科目特別有興趣的學生保留學籍出去創業,包括本科生。”

清華大學校團委洪波老師這樣解釋校方的政策:清華向來以培養優秀的技術人員而聞名,但是一所優秀的大學就不僅僅隻是培養技術人員,應該有優秀的政治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等等。休學創業就是希望給那些可能有希望成為優秀企業家的學生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鼓勵他們發展。

清華大學學生科技創新中心主任聶風華說,休學創業的啟動有兩個前提,一是自1991年開始的有關教學思想的大討論,開闊了清華人的思路,教育觀念大大轉變。二是創業計劃競賽,又稱“商業計劃”,是缺乏資金的創業者就某一項目具有市場前景的新產品或服務概念提出的商業可行性報告,目的是爭取風險投資家提供創業初期的投資。創業計劃大賽的開憎愛分明,發掘和調動了同學們的創業性,營造了一種商業氣氛,鍛煉了同學們的交際與協作能力,使清華不僅僅是政治家、工程師的搖籃,而且也將成為創業者的搖籃。

在清華其實並沒有教學生創業的課程,但清華人具有這種精神,他的敢想敢做,積極進取,這不正是一個創業者所應具備的嗎?

當然,創業不能僅僅依靠盲目的熱情和衝動,必須三思而後行,做好周全的準備。中國第一位創業學子,視美樂公司總經理王科認為:

創業是一件好事。如果你的性格與心理承受能力都適合的話,你不妨去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承受的風險越多,付出的努力越多,你獲得的報酬也就越多。但是你必須要想明白了才做,要考慮好你的心理是否成熟,周圍的環境是否也成熟,不要人雲亦雲,大家都說出國好,我也出國,大家都說創業好,我也興衝衝去創業。你必須做自己的主人,為自己地選擇出路。

如果是在一年前,我可能會三思而行,但現在我已踏上了一條不歸路。你們不同,還在學校學習,那麼不管是為了父母,還是為了自己的將來,一定要把學習搞好。學生有學生的責任,應該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

其實,王科等學子的創業,用一個新的名詞說,就是“學會做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指出:“學會做事”是對現代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學會做事”與“學會求知”不可分割地聯係在起。兩者可以說是“知”與“行”的關係;如果說“學會求知”的目的在於認識世界(包括人自身的主觀世界和社會的自然的客觀世界),那麼,“學會做事”則旨在改造世界。

克服創業中的困難

人生不會總一帆風順,創業也是一樣。創業過程中會有許多困難等著我們克服,為此我們必須做好準備,特別是心理上的準備。

清華大學一位“下海”創業多年的碩士生指出,要想在現代市場立穩腳跟,必須克服以下7種阻礙創業的錯誤的心理認識。

(1)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如果錯誤地理解了這句話,將會給我們造成心理上的麻痹和幻覺——以為自己曾經失敗過,下一步必定成功;或者以為失敗得多了,成功必然到來;或者以為自己汲取了很多人失敗的教訓,自己不可能失敗。

其實錯了。

不要輕鬆地看待失敗。失敗絕不是好事,它不僅給人帶來痛苦,而且失敗多了,還容易給人造成一種心理定勢或稱為心理暗示,它容易讓人們總是按照失敗的思維去考慮成功的事情——即使心裏想到的是成功——所以以為失敗沒什麼了不起的人,是很難成功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深刻地反省失敗的原因,失敗才有可能成為成功之母。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大多數人在這一點上總是做得不夠。結果使失敗隻成為自己失敗史上的一個個記錄,而沒有變成“成功之母”。

(2)要把心態正確

有人認為發財難,有人認為人人都能發財。持前一點觀點的人,往往不太自信;持後一種觀點的人,往往過於自信。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不利於創業。而後一種觀點更危險。

這種人大都有一些氣質,思想也比較開放,但他們往往把做事看得過於容易,從而忽視了一些基礎的東西。做任何事,熱情和自信都是必要的,但過他的熱情和盲目的自信,容易使人們忽視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技術性問題,更容易使人們對成功的期望值過高。所以,失敗的可能性也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