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創業者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冷靜下來,從小處開始,勤勤懇懇、認真地做好每一步。不要犯“眼高手低,盲目有大”的錯誤。一些創業者,尤其是在校的大學生,對個人的期望值都是很高的,認為要創業一定要創大業,搞得轟轟烈烈才帶勁,其實,這一思想是創業者容易失敗的最大隱患。初創業者一定要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穩紮穩打,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都是從小企業開始的。要甘心忍受創業前期默默無聞的狀態,不要期望一成名、一飛衝天。認認真真地將每件事情做好。這樣,在企業逐步發展壯大的同時,初創業者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增強,在有利的時機到來的時候要牢固地緊抓不放,這樣小企業也會在將來騰飛成為大的企業集團,創業者的能力也就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可以駕馭任何一個龐大的集團公司。甚至可以轉而從政,管理一個省、甚至一個國家。例如美國的前商務部長多伯特·魯賓曾在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高盛公司工作了近30年。然後成為美國商務部長,在全球政治、經濟領域縱橫馳騁、叱吒風雲。
知識經常時代在中國展現了無限商機,現在極為需要的是一批既有知識又有膽識的創業者。創業者既不能為未來的不確定而心生恐懼,又不能對新知識一無所知。如何解決這個困難呢?前一段時期在中國各大高校熱鬧異常的創業大賽給創業者可以指引一條道路。創業者首先應該對自己的創業計劃有一定的了解,對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困難事先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就可以放心大膽地開始創業。在創業的過程中逐步修改自己的創業商業計劃,在遇到實際問題時,通過廣泛讀書、或者請教專家來解決問題並從中逐步總結經驗。其實,在大學裏或者在其他學校中,學生學的不是知識而是一套思維方法,知道如何去尋找資料、如何去分析、判斷、總結。一個人很難在創業之初就全部掌握有關經濟學、管理、會計、法律、金融等諸多知識。創業者一定不能因為目前缺乏這些知識而心生畏懼,裹足不前。而是要大膽往前闖,既要大膽,又要心細。仔細留心所遇到的所有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積累經驗。
一位清華大學的教授指出:創業者在對創業有了一定了解之後,最重要的就是開始行動。請記住,書齋裏是出不了真正的企業家的。真正的企業家是那些在公司的逐步成長過程中通過解決層層問題將知識轉化為真正的能力的有膽有識者。書本上的知識是死的,創業者一定要明了這個道理,不要為所謂的學位所謂,要勇敢地開始創業。比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期間,由於認識到眼前有一個千載難逢的創業良機,就毅然從哈佛這個為世人矚目的著名學府退學,創辦了自己的公司。20年來,他把公司從小逐步做大,在這個過程中,比爾·蓋茨也學到了真正的本領,而這些本領是在書本裏、課堂上永遠也無法學到的。清華大學的王科、邱虹雲在大學尚未畢業的時候就開始創業,也是遵循了這樣的道理。中國現在最為缺乏的就是一大批有膽有識的企業家。廣大的創業者們,開始行動起來吧。
創業要抓住機遇
創業,意味著開辟新的天地。因而擁有創業激情的創業者一定要有著冷靜、理性的頭腦,創業要從小處開始。就像一棵參天大樹是從播下一粒小小的種子開始的,一定要細心的嗬護,認真地管理,才能逐步茁壯成長。
一個創業者,也要善於抓住機遇。就像揚帆出海,隻有趁風而行,才能更快到達目的地,抓住機遇,你的企業才會短時間內壯大。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全力以赴用好機遇
發現了機遇,抓住了機遇,並不等於成功。這一點須特別引起注意。比如,你發現了一個信息,此信息可幫你賺一筆錢,於是你就立即投資、購置設備、招聘人員,組織生產。可是,在運作當中,你重視不夠,管理不善,照樣賺不到錢,有可能連本錢也要搭進去。
發現機遇,抓住機遇,僅是事業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則是看你能否抓好機遇,利用好機遇。這是一個整體,隻是發現了,而沒有抓住;隻是抓住了,而沒有抓好;隻是得到了,而沒有用好,仍然達不到抓住機遇的效果。這如同自然界物質轉換一樣,從一種物質形態變成另一種物質形態,必定要經過轉化,要轉化就需做功。如,知識是重要的,但知識不等於力量,隻有當知識轉化為智力或創造力以後才能真正成為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一項科技成果或科學發明並不直接成為生產力,隻有當它被開發成有價值的產品時,才能變成生產力。同樣,機遇對人生發展是重要的,但機遇不等於成功,隻有把機遇變成現實,創造出有價值的業績時,才能算是把機遇變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