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譯文
全軍退卻,避開強敵。軍隊在左側駐紮沒有什麼過失,也並不違背正常的用兵之法。“按語”
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一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前二足於鼓上;羊不堪倒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相持數日。始覺之,則已遠矣。可謂善良走者也。“按語譯文”
敵方兵力處在絕對優勢的時候,我不能攻打,隻有投降、媾和和退卻三條路可走,投降就意味著全局的失敗;媾和也屬於半敗;退卻一路就不但不是失敗,反而是避免失敗、轉敗為勝的關鍵。例如,宋代畢再遇和金兵對抗,一個夜晚他把隊伍全部撤走,隻留旗幟在軍營,並預先把羊吊起來,又把羊的前腿放在鼓麵上,羊不堪倒懸,兩腿亂蹬就把鼓敲得咚咚有聲。金兵不能察覺,相持了好多天。當金兵發覺時,宋兵已走得很遠了。這是運用“走為上”之謀策啊!“計語出處”
此計語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父子惟應急走耳。”“計語詳解”
走為上,指在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采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遲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晉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其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後退,避其鋒芒。對外假意說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回晉國,願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現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裏。)”
他撤退九十裏,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著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禦敵。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國和齊國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己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並無鬥誌。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舍。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陳、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裏控製得祝楚右軍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帥趕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後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其實,這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在馬後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製造假象。子玉急命左軍並力前進。晉軍上軍故意打著帥旗,往後撤退,楚左軍又陷於晉國伏擊圈內,又遭殲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祝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令突圍。雖然他在猛將成大心的護衛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傷亡慘重,隻得悻悻回國。
這個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製造戰機。所以,“走”,是上策。“範例解析:敦刻爾克大撤退”
希特勒占領波蘭之後,並不像英、法所希望的那樣,立刻去進攻蘇聯,而是加緊準備向英、法的歐洲地盤奪勸生存空間”。為了迷惑英、法,達到突然襲擊的月的,希特勒故伎重演,一再呼籲“和平”,暗地裏卻加緊對英、法的戰爭準備。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簽發了準備對西歐各國發動進攻的“黃色方案”。1940年3月1日又簽發了代號為“威塞演習”的作戰指令。從1940年4月9日至1940年5月14日,希特勒先後襲擊和占領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並越過馬奇諾防線攻入法國,將英法聯軍壓縮包圍在敦刻爾克海濱一塊很小的三角地帶,40萬英法聯軍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