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是調合劑
機智和口才如果運用得當,是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並在危急的時刻化險為夷的,它是矛盾出現時的調合劑和緩衝劑。
機智是以智力為基礎。憑著機智可以把通常不相關的事情,巧妙地使之聯係在一起。它可以在文句上搬弄花樣,但是不一定會使人發笑。
至於幽默口才,和機智是不相同的。幽默所構成的條件,並不是字眼方麵的玄虛。所謂幽默是得體的自我玩笑。
幽默與機智,在交際上可以壓倒別人,顯示出你的聰明才智,也可以引起別人的興趣,並可以緩和緊張的氣氛,使大家快樂。
用機智和幽默去鼓起他人的興致,別人對於你將會十分感激的。你說一句笑話可以像一縷陽光似的驅散重重的烏雲。一切懷疑、鬱悶、恐懼都會在一句恰當的笑話中煙消雲散。
美國第26位總統西奧多斯福有一次被偷去許多東西。他的朋友寫信安慰他,他給朋友回信說:
“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隻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創造性地發揮口才
下麵是一個不具備交談條件的場麵。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成名之後,門庭若市使他苦於應付。
一天,英王喬治六世前去訪問這位文豪。寒暄之後,由於興趣愛好和文化修養的懸殊,兩人很快就沉默無語了。
蕭伯納看英王遲遲沒有離去的舉動,便慢慢從口袋裏掏出懷表,然後一個勁地盯著表看,直到英王不得不告辭。
事後,有人問他喜不喜歡喬治六世,蕭伯納饒有風趣地微微一笑,答道:“當然,在他告辭的時候,確實使我高興了一下。”
從上麵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勉強的交談,是會令人很尷尬的。
沒有共同的情趣,愛好,就不會有共同的語言。也就難以產生融洽的氣氛,沒有和諧的氣氛,還能有心靈的溝通嗎?話不投機半句多啊!
其實,惹人煩惡總有些傷人自尊的潛因存在。倘若一個女孩自稱能幹,卻對人責備:“你呀!連這點小事都做不來,得好好學學啊!”如同當頭棒喝,深深打擊了對方自尊,也許對方會反擊說:“嗬!你算老幾?有什麼好神氣活現的!”也許還會恨那自以為是的女孩呢!
若你向朋友拜托一事,卻十萬火急地催:
“你這家夥老是慢吞吞的,拜托你手腳利落點啊!”
言下之意,似乎嫌其怠慢,有反賓為主之嫌,並傷害對方尊嚴,於是他生氣地說:
“既知我慢,要不要另請高明?”
有些母親管教小孩,認為隻要打擊小孩自尊,即可有效激其向上,因此,無論何事,莫不以責罵口氣說:
“你怎麼這麼笨呢?就算你數學考100分,仍然無法和隔壁的阿牛相提並論。你呀!不用功怎麼行呢!”
小孩稍微懂事後也會分辯:“你說我笨,你看過白癡會考好數學嗎?”因為大人不給他保留麵子,而且還言過其實地指責他,即使是以愛為出發點,仍是徹底失敗的教育方式。難怪他會反抗,甚至不願用功了。
不妨換個口氣試試,又將如何?
“你的體育成績真不賴!媽媽好開心,體育好表示身體棒,身子強壯就有本錢念書,改天也努力把別科功課趕得跟體育一樣好,那麼媽媽就更高興了!”
聽了這番話,小孩心中一定會想:“好!下回做給您看。”他一定會下決心表現一番。
嚴格的教育未必就是錯誤的,然而傷人自尊的教訓,連小孩都反抗,更何況是大人呢?
如果說話如自來水,聽者即如盛水之杯,因此杯子有其限製,太滿則盈,太少又嫌不足。在倒水之時,又有急緩從容之別,或是太猛而水溢四濺之虞。創造性發揮自己的口才在一些社交場合中能夠收益匪淺。
善辯也不失禮貌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禮儀之邦,在物質生活極度豐富的今天,更應重視精神文明。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如果都能注重文明禮貌,大家的心情也會更加舒暢、精神也會更加愉快。在社交活動中,禮貌成為交談者不可缺少的東西。
爽快的言論人皆愛聽,能尊重別人的人,亦受尊重,雖然事理不盡相同,但隻要我們心懷謙遜,隨時注意說聲“請”、“對不起”、“謝謝”,必能減少不必要的誤解。
你當然明白這些字眼的意義,但何時適用呢?上班時小妹為你倒杯茶,隨口就說:
“謝謝!你看茶梗還浮在上麵,新泡的吧!嗯!由你倒來的茶特別香。”
她必是歡欣無比,心想以後就是一日泡三、四次也是願意的。
某次我們在百貨公司上廁所,正逢清潔工在打掃,其中一人隨口對那位瘦小的清潔工說:
“辛苦你啦!”
她竟激動得望著他的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