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說服對方的技巧(2)(1 / 2)

2.充分利用彼此的相似因素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際吸引中相似性是個重要的因素,它包括年齡與性別、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教育水平、職業、籍貫、興趣、價值觀、信念、態度等的相似,其中以態度、信念和價值觀最主要。因為相似的人彼此容易溝通,較少因意見傳遞的困難而造成誤會和衝突。即使是初次見麵,也有“相見恨晚”的親切感。所以,在說服別人之前,要努力在雙方的經曆、誌趣、追求、愛好等方麵尋找共同點,誘發共同語言,為交際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進而贏得對方的支持與合作。但這種“套近乎”也要講求策略,否則,不看對象、不擇時機地隨便“套近乎”,很可能越“套”越遠。

3.反複

即重複相同的內容。一再接收到相同的信息,會讓人形成一種它們確實很重要的錯覺,因而將它們儲存下來。通過這種方式,對方就能對你的想法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轉化成記憶保存起來。因此,優秀的說服高手,都會不斷地使用反複法。

反複法有兩種不同的操作模式,一是重複相同的語句;二是換湯不換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相同的意念。

(1)重複相同的語言。一而再,再而三地運用字義相同或相近的語言。比如,你的友人患了癌,非得動手術才能存活下去不可。偏偏你的朋友十分怕動手術,這時你就必須說服他接受手術。為此,你得不停地重複告訴他“你想活下去,就得動手術,否則的話……還是盡快接受手術吧!”

(2)用不同的方式重複相同的意念。如果老是重複相同的語句,弄不好反而讓人覺得你婆婆媽媽,不堪其苦。因此,變換方式來表達相同的意思,就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比如,在上例中,你也可以說:“你想繼續活下去,對吧!如果你放棄的話,情況隻會越變越糟!目前沒有比動手術更有效的方法了!你看看人家小李,手術後不是痊愈得很快嗎?如果你動了手術,也會跟他一樣。振作點,別再說喪氣話啦!”

4.對應、對比

說服他人的時候,運用大肆渲染負麵結果的手法是相當有效的,可以使你的勸說內容因此被襯托得更加有分量。比如,當你想說服兒子好好讀書時,倘若能舉例說出讀書與不讀書會有哪些不同的後果,讓兒子清楚認識到讀書的好處,效果會更好。

5.事先確認本身的勸說態度

在你企圖說服他人前,必須明白確定你究竟希望對方做出怎樣的行動。具體而言,這時的你隻需考慮自己的想法,毋須顧忌對方的情況。試著直接披露你真正的想法吧,如此一來,你的勸說內容究竟是利己呢?還是在為對方著想?答案不言而明。在此階段請先要求自己做到坦白內心真正的想法。

6.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

一般而言,之所以會造成將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對方的局麵。是因為沒有事先設想到對方會有哪些反應。請在進行說服前先假設自己若是那位被說服的對象,麵對這樣的勸說會作何感想,要完全避免將自己的意誌強加到別人身上,你得事先做好充分的調查,其具體步驟如下:

(1)對所設定的勸說目標,自己是否能夠接受?

(2)若不能接受,別人能夠接受的程度如何?

(3)自己是否能夠接受自己常用的勸說方式?

(4)聽到什麼樣的勸說內容,你才肯付諸行動?

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與為對方考慮的想法作些調整。

弄清了自己真正的目的後,如果貿然付諸實踐,依舊很容易招致失敗。因此,還必須再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同時加以研究。當然,由於立場不同,結果必會相互抵觸。那麼,兩者之間的差異究竟是什麼?是否能夠消除?如果不能消除又該怎麼辦?而能夠消除的具體方法到底是什麼?綜觀這些問題,其實,隻要你的頭腦裏存在“勸說是為對方著想”的意念,一切自能迎刃而解。

7.列出充足的理由打動對方

電影《周恩來》中鄧穎超的扮演者是從未上過鏡頭的湖南畫家鄭小娟,盡管她初次上銀幕,但是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光彩照人,給廣大觀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開始時她並不願意參加演出,而是經丈夫薑先生高超的勸說技巧和充足的理由說服之後才應承下來。鄭小娟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被導演看中的。當導演邀她拍片時,她以身體不好為理由,一口謝絕,且斬釘截鐵,沒有商量的餘地。直到影片籌備工作就緒,就要開拍了,“鄧穎超”仍沒著落。無奈,著急的導演隻好到鄭小娟家再次動員。

這天恰好鄭小娟的丈夫薑先生一個人在家,聽了導演的來意,他一口應承下來。鄭小娟回家後,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十分不高興,不住地埋怨丈夫自作主張。薑先生笑著說:“我代你應下演鄧穎超是有足夠理由的。首先,雖然你從來沒有拍過戲,但各種藝術的規律是相通的,你不用為不懂表演藝術而擔心,隻要用心去學就不會有困難;其次,這對你的事業很有好處,你要想在美術方麵有所發展,也應該從姐妹藝術中汲取營養;另外,你趁拍電影和大夥一起出去走走,這自然要比一個人老呆在家裏強得多,對你的身體也大有好處;而最重要的一點:他們要拍的是咱們敬愛的周總理,即使自己克服一些困難,也應該全力相助。”丈夫充足的理由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話語終於打動了她的心,於是,她拋棄了顧慮,增強了勇氣,堅定了信心,欣然走進了《周恩來》攝製組,並且一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