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有效溝通的方法(1)(3 / 3)

當然,最佳方案是急中生智和具幽默感。一位作家剛發表一篇小說,讚譽之聲鵲起。另一位作家卻不以為然,跑去問他:“這本書還不賴,是誰替你寫的?”他答道:“哦,謝謝你的稱讚,不過,是誰替你把它讀完了?”幽默的回敬,對“揭短”者也是一種應付之道。

2.故意說錯話

人們說話交談,總是盡量避免出現差錯。可是,在某些情況下,有意地念錯字,用錯詞語,卻有神奇的功效,能豐富語言表現力,使人的談吐生輝。

示錯藝術有以下幾種:

(1)設置陷阱,借以反擊。

故意把話說錯,為了蓄勢布陣,待對方批評指正時,再借題發揮,給予回擊。

過去有個藥鋪老板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點上香向菩薩禱告:“大慈大悲的菩薩,願您保佑男女老少都多病多災,我好發一筆大財!”這話被一個人聽到了。

不久老板的母親得了癆病,躺在床上哼哼嘰嘰的,下人對老板說:“這下老太太病得不輕,這全是托菩薩的洪福!”老板大怒。下人說:“老板息怒,您不是求菩薩保佑男女老少都得病嗎?這下菩薩顯靈了。”老板啞口無言。

一個小夥子向一老人問路:“喂,離城還有多遠?”“500拐杖。”“距離應該論裏呀,怎能論拐杖呢?”老人答:“論理?論理你得喊我大爺!”

(2)利用常人的錯誤。

有些人喜歡利用常人的錯誤,以示錯的方式尋開心。甲問:“那件事有消息了嗎?”乙答:“查(杳)無音訊!”這個說:“此人真是刮(恬)不知恥!”那個講:“看來他心不在馬(焉)。”言談之間,彼此心領神會,說畢莞爾一笑。

(3)相反相成,啟發誘導。

一位教師給學生講“災梨禍棗”一詞,首先用望文生義的方法曲解示錯:“看來梨棗都有毒,吃了會生災招禍。”稍有生活常識的學生都會感到此說不合情理,但一時也說不清楚準確的含義。到了學生急欲求知的時刻,教師再揭開謎底:“這個成語說的是濫刻無用之書,使用來做雕板的梨樹、棗樹都跟著遭殃。”如此一來,學生豁然開朗。

(4)拋磚引玉,打破僵局。

示錯作為一種交際手段,有時還可以成為隨機應變、化被動為主動的工具。錢學森有次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大家凝神屏氣,聽他獨自講話。講著講著,錢老連簡單的常識性問題都說錯了。座中一個膽子大點兒的人說:“您講錯了吧?”這時錢笑著說:“看來,我也不是什麼都對嘛。好,現在總算有人發言了!”會議氣氛很快活躍起來。

3.讓你的語言富有哲理

日常交談中,人們愛聽那些富有哲理的話語,因為它給人凝練、深遠的美,令人回味,發人深省。而一個人的話題是否含有哲理,也標誌著說話者的思想成熟程度。

哲理性語言有許多類型。

(1)警策型。

話一出口使人一驚,卻驚而無險,出人意料,卻在情理之中,是這類哲理性語言的特點。例如:“有人可能一百歲時走向墳墓,但他生下來就已經死亡。”(盧梭)語中“活了一百歲”與“生下來就已經死亡”是一個大矛盾,然而矛盾的背後卻潛藏著深刻的思想。

(2)若愚型。

這一類型的語言往往說出最平常的事,然而這些事情一經提示,變成了很耐人尋味的東西。

如愛默生說:“站在山的旁邊,就看不到山。”歌德說:“光線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別黑。”等等。他們說的都是極普通的事實,然而一經他們提示,這些事實就起了奇妙的變化,使人從中領悟到很多東西。

(3)忠告型。

這類哲理性語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親切,在親切中領悟道理。

如:“如果你考慮兩遍再說,那你一定說得比原來好一倍。”“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遠。”等等。

(4)總結型。

這類語言明顯的特征是歸納經驗,例如:“長久遲疑不決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財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等等。

辯論中運用哲理性語言,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簡練的效果,使自己的言詞更有力量。

清代林則徐清正廉潔,生平不置家產。有人勸他要積些錢財,使子孫將來的生活有所依仗。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

這裏,林則徐僅用了20個字,以哲理性箴言的形式代替了冗繁的語言。

讚美他人

1.借用“第三者”的口吻

曾經有人得出結論:若要提醒、糾正他人的過失,可設計一個共同的攻擊目標。換句話說,也就是把一切的錯誤,推咎於“第三者”的身上,間接地指正對方。

在我認為,這個方法不止適用於糾正錯誤方麵。若我們要安慰別人或是恭維別人,正不知如何啟口時,也可利用此方法。怎麼說呢?我們看看以下的例子便能明白:

踏進電影圈之前,我尚在一家演員訓練中心補習,記得當時有一個智能測驗,全班的同學都參加了。經過一番期待,測驗結果終於知曉。然而,卻隻有我一人被老師約談,老師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