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共處是在全球化將成為21世紀重要特征,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互相依存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提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題。它的原意是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共同工作。學會共處,有著同樣深刻的內涵。
學會共處,就要學會平等對話,互相交流。平等對話是互相尊重的體現,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而這正是人際、國際和睦共處的基礎。
顯然,隨著社會文明步伐的加快,隨著社會開放與變革進程的加速,“快節奏”成了社會的顯著特征,這就導致了這樣一個怪異的兩極現象:一方麵是人們的人際交往合作空間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另一方麵是人際關係平均持續期大大的縮短了,比如因為生活條件的改善,鄰居關係也因住房搬遷而改變,因為職業流動,同事關係也因變換崗位而改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這種變動的速度愈快,上述關係的持續期就往往愈加縮短,臨時性就越來越明顯地成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大特點。
這種特點更要求人際關係中不可少的溝通。因為,生活環境讓我們有了更多與人打交道的機會,下麵就是我們經常要麵對的溝通情境。
1.在一個組織之中
應聘、開會、打電話,在走道上和同事聊天、和同事合作案子、和同事吃飯、檢討工作計劃、和老板談加薪等等。
2.麵對客戶
銷售產品、電子行銷、顧客服務中心、服務台、電視發表會、電話訪談、接受媒體采訪、打電話、推廣產品、與人交涉等等。
3.在個人生活中
家庭聚會、同學聚會、學校家長會、舞會、打電話、親子交談、婚事磋商等等。
這些溝通,給你的人際交往增添了很多內容。你切不可忽視這些機會,並且你還得保持一種親密的關係。我們一般會有這麼幾種關係:
(1)親戚關係--常來常往。
俗話說,是親三分向。親戚之間大都是血緣或親緣關係,這種特定的關係決定了彼此之間的關係的親密性。這種親屬關係是提供精神、物質幫助的源頭,是一種長期持續、永久性的關係,是一種客觀存在。因此,人們都具有與親屬保持聯係的義務。在平常保持好親戚關係密切,在困難時期,求助親戚才最有利。
親戚“不走不親”,“常走常親”,這是中國人一貫的觀點,隻有經常的禮尚往來,才能溝通聯係,深化感情,密切親戚關係。
有人說:“我不缺吃不少穿,親戚間何必要常聯係找麻煩呢?”此話不對,純潔摯密的親戚關係是一種人情味較濃的人際關係,不能蒙上庸俗的麵紗。隻有建立在親近、摯密、常聯係的基礎上,才能建立真誠的關係,如果彼此間少了經常性的走動,那就可能會出現“遠親不如近鄰”的局麵了。
“常來常往”,首先表現在一個“往”字。這個意思就是說自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經常到親戚家走走、看看,聊聊家常,聯絡聯絡感情,這樣是非常有益的。
張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老板,經過幾年的辛苦經營,現雖說沒有千萬,但至少也有百萬家產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他在短短幾年內擁有數目可觀的資產呢?
在一家報紙記者采訪他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自身的努力與勤奮固然是我成功很關鍵的因素,但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親戚很多,在我未發跡時,經常拜訪他們,以致彼此間關係都特別好。後來,在公司小有規模後,我仍不忘經常性地與他們保持聯係,正是因為這種密切來往,我的親戚都對我非常不錯。剛創業的時候,資金有一半是由他們籌借;辦公司遇到困難時,也有他們的幫助與鼓勵;就是他們中的一些人,現在也在我的公司裏幫我的忙,是我得力的助手……總之,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我最注重的就是親戚關係,也正因為我的經常性走動,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在張先生的談話中,我們可以很直接地看出,常“往”在親戚關係中的重要性,但有一點,就是千萬不可有貧富貴賤之分,也不要因為自己的地位較高而不常“往”親戚家。這樣下去,親戚就會對你冷眼相待,那再想搞好親戚關係,就難上加難了。
親戚與親戚來往,除了一個“往”字,還要一個“來”字。它的意思是除了經常到親戚家走動外,自身也要經常性地邀請親戚們到家裏做客,利用自己的空間與親戚聯絡感情,做一回主人,熱情款待他們,讓他們有一種自己家的感覺,那時間一久,親戚之間的關係會處得異常融洽。
也許,就是如此平常的“常來常往”,才會在以後的關鍵時刻,得到親戚的一臂之力。所以,不要以為“常來常往”是沒用的,不必要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於情、於理都要掌握運用這個技巧。
(2)同學關係常聚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