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有效溝通的方法(4)(1 / 2)

俗話說:一輩同學三輩親,三輩同學輩輩親。還說:十年寒窗半生緣。可見,同窗之情,如果處得好,在某種程度上要勝過手足之情,朋友之情。能為同窗,在這個世界中,也算是一種緣分。這種緣分因為它純潔、樸實,有可能日後發展為長久、牢固的友誼。

現代社會裏,人際交往更注重同學關係,同學之間互相幫忙,互相提拔的事情,經常可以見到。

同學關係有時的確能在關鍵的時刻幫上自己一個大忙。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平時一定要注意和同學培養、聯絡感情,隻有平時經常聯絡,同學之情才不至於疏遠,同學才會心甘情願地幫助你。如果你與同學分開之後,從來沒有聯絡過,你去托他辦事時,一些比較重要的不關乎他的利益的事情,他就不會幫你。

與同學保持聯係的方式有很多。

有空給遠在異地的同學們打打電話,通通信,詢問一下對方近來的工作、學習情況,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互相交流一下,這是很有必要的,這點時間絕對不能節省。碰上同學們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親身參加,如果實在脫不開身,最好也得寫信或托人帶點什麼,不然,怎麼算得上同窗情誼。

對方有困難的時候,更應加強聯係,許多人總喜歡向同學彙報自己的喜事,而對一些困難卻不好意思開口,應去掉這些顧慮。

而當聽到同學家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應馬上想辦法去看看。平日盡管因工作忙、學習重沒有很多時間來往,但朋友有困難鼎力相助或打聲招呼,才顯出你們間的深厚情誼來。“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關鍵時刻拉人一把,別人會銘記一生。

現代社會裏,人們都已經充分認識到同學之間交往的重要性,為了大家經常保持聯絡,加深合作,在一些大或小的城市裏,“同學會”已成為一種時髦。一年一小會,五年一中會,十年一大會,關係愈聚愈親,愈聚愈緊,彼此互相照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真是中國所特有的人際關係,它說明了同學關係已越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不受時間所限,不受空間所限,隻要有“聚”,那份關係,那份情,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3)老鄉關係--愛屋及烏。

常言道: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中國人,對故鄉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那是相當執著的,如美酒般醇香,又如泥土般厚實。愛屋及烏,愛故鄉,自然也愛那裏的人,於是,同鄉之間,也就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如果都是背井離鄉、外出謀生者,則同鄉之間,也必然會互相照應的。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鄉情本身便帶有“親情”性質或“親情”意味,故謂之“鄉親”。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言:“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可以說是街坊、鄰裏,還有親屬,擴大一點,就是“鄉裏”,再擴大一些,同一縣,甚至同一省,都是“老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感情自然非比尋常。

因此,中國的老鄉關係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種很重要的人際關係。既然是同鄉,那涉及到某種實際利益的時候,“肥水不流外人田”,隻能讓“圈子”內人“近水樓台先得月”。也就是說,必須按照“資源共享”的原則,給予適當的“照顧”。

如此看來,如何搞好老鄉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多幾個朋友,最重要的是可以獲得許多有用的東西,也許一輩子都會受益無窮。

閻錫山是山西五台人,當時山西就流傳出一句話:“會說五台話,就把洋刀掛。”閻錫山重用五台同鄉,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被五台人占據。陳炯明是廣東海豐人,他做了廣東都督後,大用海豐人,省政府裏到處都聽到海豐話。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他的金融係統重用山西人,理由則是“隻有山西人會理財”……

今天的情況雖然與往昔不同,但我們在日常交往中也不可忽視它。對於同鄉關係,隻要不搞歪門邪道,沒有到“結黨營私”的程度,則完全是可以用的。

當今社會人口的流動性很大,許多人離開家鄉到異地去求職謀生。身在陌生的環境裏,拓展人際關係有一定的難度,那就不妨從同鄉關係入手,打開局麵。

在外地的某一區域,能與眾多老鄉取得聯係的最佳方式當然是“同鄉會”。在同鄉會中站穩了腳跟,跟其他老鄉關係處得不錯,那就等於交結了一個關係網絡,也許,有一天,你就會發現這個關係網絡的作用是多麼巨大,不容你有半點忽視。

羅某是個早年離開家鄉出外闖蕩的遊子,現在異鄉成家立業,家庭生活美滿,但美中不足的是,羅某一直為沒回家鄉而感到遺憾,哪怕在這裏能碰上幾個老鄉也好,思鄉之情可見一斑。

恰在這時,同在這個城市的另幾位老鄉,他們深感有必要成立一個老鄉會,定期聚會,加深感情,有什麼事大家以後可多加照應。

羅某一接到邀請,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其中積極籌劃,聯絡老鄉,把這個同鄉會當成了自己的“家”,成為“家”中領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