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的語言還應盡可能做到準確、明曉、簡潔、流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努力做到嚴密、深刻、生動、形象。這就需要適當采用比喻、排比、比擬、借代、精警等修辭手法,博采口語;還要靈活運用敘述和描寫、概括和具體、曲折和率直、鋪墊和縱橫、抑和揚、虛和實、形象和理性等各種表現手段。當然,這些手段都應該服務於演講目的和內容,注意對象、時間、場合等條件,務必用得適當和得體。
6.認真修改,精益求精
認真修改是演講稿趨於完善精美的條件。好的演講稿往往都是幾易其稿,甚至經過幾十次的修改才形成的。
毛澤東特別強調寫文章做演講的社會責任感。他指出:“寫文章做演說就不同了,這是專為影響人的,我們的同誌反而隨隨便便,這就叫做輕重倒置。許多人寫文章,做演說,可以不要預先研究,不要預先準備;文章寫好之後,也不多看幾遍,像洗臉之後再照照鏡子一樣,就馬馬虎虎地發表出去。其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裏’,仿佛像個才子,實則到處害人。這種責任心弱的壞習慣,必須改正才好。”他還引用魯迅的意見: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將小說的材料縮成速寫,絕不將速寫的材料拉成小說。借以教育啟發大家。毛澤東同誌對自己的演講稿都作過精心修改。《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發表前,他親自進行了逐節修改。出版時他又反複叮嚀助手郭化若:校對須注意,你自己至少校一次。注意標點符號,不能弄錯一個。《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篇光輝的曆史文獻,毛澤東是在1957年2月講的,後在天津、濟南、南京、上海一路講了多次,經過不斷的修改補充,到1957年6月才正式發表。
修改演講稿的方式和修改文章一樣,要考慮主題、材料、結構、語言等各方麵的因素。注意在深化主題、訂正觀點、增刪材料、調整結構、推敲語言等諸方麵多下功夫。既要有對總體內容構成方麵的考察,也要有對遣詞造句等細微之處的推敲,總之,要做到精益求精。
7.進行認真演練
演講前的準備工作除了對材料進行取舍、整理和編寫演講稿外,還需要進行多次演練。孫中山先生十分重視演講前的演練,他曾自述練習演講之法:“一、練姿式。……予少時研究演說,對鏡練習,到無缺點為止。二、練語氣。演說如作文然,以氣為主,氣貫則言之長短、聲之高下皆宜。說到重要處,擲地作金石聲。”
那麼,我們怎樣進行演練呢?下麵這些建議是非常可行的。
(1)在發言時怎麼保持目光前視。
稿子上的句子向你的眼睛和舌頭發出指令。如果你已經練習了四遍,對稿子的內容應該很熟悉,因此你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的時間目視前方。在開頭、結尾、提問、警告、激動的時候,眼睛都要抬起來,要對聽眾的關注作出反應。
(2)為了聽上去自如並充滿自信,要練多久。
關於這個問題,有人說:“事先練習一般是不可取的。……未經練習的發言顯得新鮮、自然,隻有第一次從口中流出的思想才能這樣。”
這是浮淺的說法。要想聽上去自然就得演練,而且不是一次。有些人認為,他們在發言或講演之前所要做的隻是在路上看過一遍稿子。這樣的人太多了。他們不會顯得自然,隻會顯得毫無準備。
古希臘著名的演講家德摩斯梯尼對事先演練抱著非常重視的看法。他把自己關在地下室書房裏達三個月之久,學習演講的技巧。為了保證自己不會在達到目的之前出來,他把一邊的頭發剃光。等頭發長出來後,德摩斯梯尼才走出洞穴,終於成為一個造詣頗深的演講家。
早在1770年,《說話的藝術》一書的作者就曾責備那些不夠重視演習的演講者。
在上演節目之前,演員要一遍又一遍地彩排、練習。但是,作者認為,我們中間沒有其他演講者這樣煞費苦心,盡管他們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充實自己的知識上。這表明,對這種技能的忽視更多地出自對其意義的認識不足。
為什麼演講家不像演員那樣進行多次的演練呢?
為了準備發言,我們並不需要像德摩斯梯尼那樣在地下室裏呆上三個月。但是為了能在講台前控製會場和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並且避免局促感,應該大聲地練習至少四遍。
(3)最後一次演練應該在發表演講前多久進行。
越近越好。如果你九點鍾發表演講,早上6點鍾起來演練,這樣在講台上你對稿子就像對一位密友一樣熟悉。
在講台上,頭一天沒有演練過的講稿會變得十分陌生,而在發言前剛準備過的稿子就像為眼睛準備的快餐一樣。
許多人說,他們沒有時間演練。如果沒有時間練習,就不要接受講演的安排。奧基爾維和瑪瑟公司的榮譽總裁齊克·埃裏奧特花28小時準備一個發言。他能擠出時間,並因此獲益匪淺。他是我們知道的最好的演講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