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卻是快樂之源。失意的時候,有了忘卻,我們能泰然處之。在逆境中切不可自暴自棄,應知足,主動尋找樂趣,讓整個身心在寧靜之中充滿歡樂。
忘卻是明智之舉。有了忘卻,就不會在斤斤計較的情緒旋渦裏迷茫和徘徊,心境便有了一份愉悅,對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善於忘卻的人,往往胸中裝著大局,追求遠大理想和未來,能夠除卻私心雜念,坦然麵對人生。
從醫學上探根求源,能夠忘卻的人能相對地保持心態平衡,使人體的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常處於一種有規律的緩釋狀態。因此,善於忘卻之人的心腦血管和其他器官受刺激的次數也顯著減少。氣血中和則百病難生,這是擅忘卻者多長壽的奧秘所在。
積極的心態就是從正麵看問題,為自己定下做事目標而不斷地進取。許多人難以成事,關鍵就在於一念之差,無法讓自己走出消極心態造成的心理牢籠,很難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做自己的事。
5.有一種毒藥叫生氣
怒氣就像可怕的毒藥一樣,隨時都可以奪去人的性命,從而釀成大禍。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隻要有一點點不如意,或為了雞毛蒜皮般的一件小事、一句無心之話、一個細微的動作,就大動肝火,怒不可遏。而在失去理智、不計後果地盡情發泄了怒氣之後,很多珍貴的東西,就隨著“氣”煙消雲散了。
眾所周知,生氣危害健康。生活中有些生氣的人能把這種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有些人則一任“氣”如脫韁野馬,潰堤洪水,傷人又傷己。因此,不生氣或少生氣,才能給自己帶來平安。但世上偏有一些“死心眼”的人,凡事生氣,結果卻被活活氣死。
《三國演義》中,本想“隻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而退”的魏國軍師王朗,結果卻在諸葛亮的“三寸之舌”之下,給活活氣死。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更是盡人皆知,以致周瑜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長歎,最後因惱恨暴怒,口吐鮮血而亡。
俗話說:“一碗飯填不飽肚子,一口氣能把人撐死。”在現代社會中,也有很多人因生氣、盛怒而身亡,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就是一例。
胡漢民酷愛下象棋。1936年5月9日,著名人士陳融在廣州宴請胡漢民,酒席上有位名叫潘景夷的人也喜愛棋道。酒足飯飽之後,兩人便開始對弈。兩局下來,各自一勝一負,不分輸贏。
胡漢民定要再下第三局以決勝負。兩人進入殘局時,胡漢民已頗占優勢。不料,對方突然支起羊角士,炮打胡漢民的死車,局勢驟然發生變化,胡敗局已定。頓時,胡漢民大汗淋漓,臉色煞白,急惱交加,暈倒在地。三天後,因患腦溢血死去。
兩人對弈,棋藝高則勝,低則敗,如果棋力相當,則看臨場發揮。不過,勝也好,敗也好,終究是一項娛樂活動,過分計較以致傷身,也就失去了玩的本意,從哪方麵看也不合算。
無獨有偶,某媒體曾報道過一則“為300元生氣,生病老漢拔掉針頭拒絕進食竟餓死”的標題新聞。2002年10月5日上午,如皋市的六旬馬老漢因舊病複發,被送到醫院搶救。馬老漢在昏迷中大小便失禁,兒子將髒褲子脫下,順手扔到病房的角落裏。老漢病體恢複後,被兒子接回家中調養。
一天,老漢突然向兒子要那條髒褲子,說裏麵有300多元錢。兒子好不容易在醫院垃圾堆裏找到那條褲子,但沒錢。但老漢認為這錢被兒子和媳婦偷走了,一氣之下,拔掉手上的針頭,拒絕進食,任憑他人如何勸解也無濟於事,每日隻靠喝點水維持生命。幾天之後,馬老漢終於被饑餓活活折磨而死。
生氣是人類負麵情緒中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由於個體的差異,發生一些摩擦或誤會是不可避免的,憤怒情緒的偶爾出現也屬正常。但是,如果一個人經常生氣、惱怒,或是鬱悶、猜疑,就會使人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損害。古人雲:“氣大傷身”。《內經》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怒則氣上,則傷髒,髒傷,則病起。”現代醫學也證明,人在發怒時,體內的腎上腺素含量顯著增高,交感活動性物質增加,促使小動脈收縮痙攣,從而導致血壓升高。與此同時,發怒會使人體內腎上腺素含量增高,會導致心跳加快,耗氧量增加,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另外,不加節製的憤怒還可以使人的食欲降低,消化不良,出現消化係統功能的紊亂。
憤怒往往會使人失去理智。在生活中,幾乎很少有因為憤怒或是抱怨就能平息衝突和解決矛盾的;相反,很多事情之所以越辦越糟糕,就是因為當時生氣的原因。俄國文學家屠格涅夫勸告喜歡與人爭吵、情緒易激動的人:“在開口之前,先把舌頭在嘴裏轉十圈。”因為憤怒就像一把雙刃劍,在傷害他人的同時,也往往影響自己的心情,侵蝕自己的健康。
因此,控製憤怒,不生氣,對任何人來說都非常重要。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才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壯舉;韓信忍受“胯下之辱”,日後才能統領百萬雄兵;林則徐在公堂上高懸“製怒”二字,才能成為一代名臣。